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膜力丹”杯第三届全国普及肥料知识大奖赛(第十二期试题、答案及答题卡)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2-19  互联网

1.玉米苗期缺锌会造成(A)现象?

A:花白苗B:叶子发黄

C:茎叶呈紫色

2.茎易倒伏,叶片边缘黄化、焦枯碎裂、脉象出现坏死斑点,整个叶片有时呈杯卷状或者皱缩状,这一症状是作物缺(C)引起的?

A:氮B:磷C:钾

3.甘蓝型油菜出现“花而不实”现象的主要缺素原因是(A)?

A:缺硼B:缺钾C:缺锌

4.钙镁磷肥是一种热制磷肥,不溶于水,但溶于弱酸。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A:与碳酸氢铵混用效果更好

B:在追肥上的使用效果要远好于基肥上的使用效果

C:在酸性土壤上使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以下(A)全部是忌氯作物?

A:烟草、甘薯、马铃薯

B:白菜、辣椒、棉花

C:小麦、玉米、马铃薯

6.早播冬小麦多以(A)产量构成为主?

A:分蘖成穗B:单株成穗

C:分蘖成穗和单株成穗

7.根据施肥时间的不同,果树一般可分为秋季追肥和春季追肥。秋季肥又称为基肥,主要以(B)为主?

A:速效化肥B:有机肥、控释肥

C:单质肥

8.焚烧秸秆主要造成下列(A)元素的流失和浪费?

A:钾B:磷C:氮

9.波尔多液能有效防治轮纹病、炭疽病、落叶病等,不能使用(C)仪器储存?

A:玻璃B:塑料C:金属

10.苹果出现苦痘病症状最可能的是缺少(B)元素?

A:镁B:钙C:钾

11.关于微生物肥料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全营养

B:只含有氮、磷、钾三元素的新型肥料

C:本身不含有养分,但可以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12.在水稻田里使用氯化钾肥料好于用硫酸钾肥料的原因在于(B)?

A:氯化钾肥料全部以离子状态存在,有效养分多

B:硫酸钾肥料在水田中转化为硫化氢气体,对水稻根部造成伤害

C:氯离子对水稻的输送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13.西瓜施氮肥时要避免表施,主要由于(A)?

A:氮素容易挥发成氨气,对叶片造成伤害

B:表施容易造成养分流失,利用率下降

C:表施会局部增大土壤养分浓度,造成作物脱水,降低养分输送速率

14.一般认为亩产500公斤小麦需吸收纯氮(C)?

A:9~10公斤B:12~13公斤

C:14~16公斤

15.水稻产量在400~500公斤时,有机肥用量占总用肥量(B)?

A:30% B:50% C:80%

16.水稻第一次追肥应于移栽后(B)天左右?

A:3天B:7天C:15天

17.高产甘蔗田推荐施肥方法:亩施2500~3000公斤有机肥,另配尿素15公斤、钾肥15公斤、磷(A)?

A:40公斤B:30公斤C:20公斤

18.含铵离子的复合肥要避免在(B)条件下使用?

A:水田B:盐碱地C:酸性土壤

19.一块地推荐使用纯氮8.5公斤,若要用尿素作为氮素来源,需要使用(C)?

A:15.5公斤B:17公斤C:18.4公斤

20.复合肥按其含量高低可分为、低浓度复合肥、中浓度复合肥、高浓度复合肥,其中高浓度复合肥要求总养分≧(C)?

A:25% B:30% C:40%

21.氯化钾不适合作(A)?

A:种肥B:基肥C:追肥

22.对于叶菜类作物来说,不应施用含(A)的肥料?

A:硝态氮B:铵态氮C:酰胺态氮

23.氯化铵和尿素溶解速度快的是(A)?

A:氯化铵B:尿素C:二者一样

24.将硝酸铵和碳酸氢铵放入水中搅拌出现气泡的是(B)?

A:硝酸铵B:碳酸氢铵C:二者都有

25.一般确定复混肥用量多以氮肥量作为标准,但是(C)作物除外?

A:十字花科B:蔷薇科C:豆科

26.以下(B)不是土壤中氮的转化途经?

A:水解B:聚合C:硝化

27.以下(B)肥料用在南方土壤中效果较好?

A:过磷酸钙B:钙镁磷肥

C:二者皆可

28.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有核酸、磷脂和(A)?

A:肌醇磷酸盐B:五氧化二磷

C:过磷酸钙

29.以下是枸溶性磷肥的是(A)?

A:钙镁磷肥B:磷酸一铵

C:磷酸二铵

30.缓控释肥行业标准于2007年(C)正式出台实施?

A:1月1日B:5月1日

C:10月1日

答题须知:

1.每位参赛选手最多可寄回答题卡10份,答题卡复印无效,答题不全无效,答案不全部正确无效。

2.请用黑色(笔)涂抹表示正确答案的圆圈。

3.正确答案已在每题中标注,请答题者正确选择。

4.答题卡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农资导报》,邮编:100120。

5.有订阅者可到当地邮局破季订阅,或汇款至农资导报订阅,每份试题3元。联系电话:010-82032572,订报电话:82032844。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2-19/31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