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0-21  互联网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首席科学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育种家对玉米育种目标已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已逐步形成,使用的种质资源越来越多样化,在重视美国种质、外来热带种质的基础上,地方种质重新受到重视。而建立在杂交育种优势模式基础上的抗逆育种成为育种者重视的技术途径之一。

今秋,笔者考察了很多地方的玉米品种展示和区域试验。

辽宁省玉米区试往年参试品种的植株普遍高大、晚熟,秃尖和倒伏现象相当严重,但今年情况有了明显改观。尽管今年雨水偏多,但预试品种的植株高度普遍降低,株形趋于清秀、舒展,个别品种的果穗大小适中、均匀,穗位趋于整齐,抗倒伏性和结实性有所提高。吉林、黑龙江的情况更好一些。

云南、贵州和四川也注意到新品种的植株高度,株形发生了可喜变化。西南地区阴雨寡照,不宜种植北方那种植株繁茂、叶片肥厚和叶色浓绿的杂交种。今年,西南地区品种的农艺性状正在向清秀的方向回归,适应的密度逐渐提高。

黄淮海地区的突出特点是模仿育种,过去模仿“郑单958”和“浚单20”,现在又模仿“先玉335”。黄淮海地区实现种质拓宽是件好事,但自交系和杂交种所表现的创新性不足需要引起注意。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今年新品种呈现出三个值得关注的显著特点。

第一,大多数育种者正按照耕作制度变革和市场需求调整育种目标,育种目标越来越明确。从南到北,各地高秆大穗晚熟稀植的高风险型参试品种明显减少。新品种正朝着耐密植的方向发展,结实率明显提高,秃尖品种减少。但笔者希望各地继续观察生育期的变化,并提醒育种者、品种审定和管理者,要采取对策,权衡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新品种向晚熟方向倒退。因为目前没有能够实质上超过对照“郑单958”的新品种,可能会有人打生育期的主意,制造高产新品种的假象。

为了适应耕作制度的巨大变革,要求育种者培育矮秆、早熟、耐密植和适应轻简管理的低风险型杂交种。新品种必须抗倒伏,株型结构要有利于群体通透性,果穗细长,籽粒深,半马齿或半硬粒型,出籽率高,苞叶少而薄,脱水快,后期植株正常落黄,既节省资源,也有利于机械收获。总之,必须调整育种目标,才能适应不断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要求,适应耕作制度的变革要求。

第二,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基本成形,并被越来越多的育种者接受和实践。东北地区主要以SS×四平头或SS×Lan模式为主。黄淮海地区回归到SS×四平头。西南地区主要是SS×Suwan1(四平头类似物)的模式。总之,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可以概括为SS (A)×四平头(B)。各地方会有些变通,但基本上是对A×B这个模式的延伸。Suwan1与四平头有很多相似之处,遗传距离特别近。但西南地区基本不用四

平头,而用Suwan1代替之。笔者以为可能是两个种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有差别。

第三,地方种质重新被重视,并在育种上得到改良和利用。这在西南各地都十分突出,贵州和广西离开对地方种质的开发就很难满足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要求。多数地方种质抗病、耐旱和耐低肥能力突出,结实性好,株形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特点。例如西南地区的品种叶片薄而软,叶色偏黄,成熟阶段正常落黄,苗期下部叶鞘自动开裂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殊生态环境所需要的农艺性状。糯玉米育种更需要利用地方种质改善口感品质和风味。利用地方种质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黑龙江(包括农垦和地方农科所)。他们主要考虑早熟、抗逆和适应性。

地方种质是长期系统进化的产物,品质好,适应性强,对干旱、雨涝、低肥、恶劣气候、酸性土壤、病虫害等均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多种逆境下结实良好,产量稳定。这些是现代育种迫切需要借鉴的优点。美国种质经过长期系统改良,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水平高,耐密植、抗逆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这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逐渐积累的。美国种质与中国地方种质形成较强的互补性。而热带、亚热带种质具有明显的抗病虫、耐旱性、结实性、优良品质和遗传距离较远等优点。笔者认为,提高中国的玉米育种能力,必须通盘考虑对美国种质、地方种质和外来热带种质的改良与利用。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1/31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