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有这样一批人一直为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默默耕耘着,这其中也涌现出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蔡道基院士就开始系统研究持久性污染物DDT、BHC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并揭示了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和影响,在我国率先提出禁用DDT、BHC建议,为我国于1983年禁用该农药及减轻其污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蔡道基院士又率先从农药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新农药创制时的环境安全性预评价研究领域,从生产源头控制农药污染,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并对各类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生态效应、安全性评价与污染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开创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
创建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
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只为鲜花更娇艳。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院士办公室,记者安静地倾听着蔡道基院士给我们回忆中国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
蔡道基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后转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任职,先后担任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蔡道基院士在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期间,一直从事化学品与农用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与污染控制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与生态效应,在我国率先创建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建立了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新农药开发、农药安全使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保谏言促农药工业革命
早在20世纪70年代,蔡道基院士就开始系统研究持久性污染物DDT、BHC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揭示了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他率先提出禁用DDT、BHC的建议,并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农药工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国务院决定从1983年3月25日起,停止生产和使用DDT、BHC。这是中国农药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家拨了一大笔资金用于25项农药基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有的项目当年就见效。当时,有机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产量成倍增长,仿生合成药迅速发展,千万种新品种农药先后问世,使得今天的农药市场琳琅满目、百花争艳。
在“八五”与“九五”期间,蔡道基院士曾经负责5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我国新农药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防止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止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及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蔡道基院士先后获得中国工程院重大成果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三条建议助农药行业发展
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蔡道基院士谈到了自己的研究和自己对未来的希望。蔡道基院士表示,他目前关心的重点是,立足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拓展到更多的相关领域。当前许多农药生产厂规模小、科技落后、污染严重,这势必给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带来诸多问题。只有把这些环节做好,才能确保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和实际操作达成一致效果,这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因此,蔡道基院士建议,农药行业的发展应该注重三个方面:
第一,农药企业之间要重新进行组合,优胜劣汰,使有效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这也是快速提高农药产量、科研实力等的捷径所在。
第二,加强职能部门的严格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这种管理对于行业发展产生的效果往往是速效的,这也对农药从创制到投产一系列过程中的每一步提出了具体行政要求。
第三,培养农民科学用药的意识。当前我国农药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农民对于农药的使用容易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努力提高农民用药水平对于保护环境也是十分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道基院士是用自己的人生演绎了中国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的贡献使得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这一学科和领域在今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使这一领域成为农药研发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蔡道基也用自己在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后来人积极投入到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