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育抗暖品种应对气候变化

网友投稿  2008-09-02  互联网

□程刚梁宝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加快,科学家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林而达研究员近日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粮食作物减产。如果变暖持续加重,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加大,粮食供不应求将越来越严重。应对气候变化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有目的选育推广新的抗灾农作物品种等。

全球气候影响各异

乌克兰农业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塔季扬娜·阿达缅科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升高、紫外线辐射增强表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土壤、畜牧业、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区域是在南部的发展中国家,北部国家的农业反而会从全球变暖中获益。随着气候变暖,独联体粮食出口国的可耕地面积将会扩大,而热带地区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将会减少。

林而达说,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间升高了0.74℃,中国升高了1.1℃。全球升温导致很多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也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在过去的25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一些地方粮食作物减产。由于各地变暖程度不同,且各地农民和生产管理者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因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地区造成的后果不同。但如果变暖持续加重,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将加大,粮食供不应求将越来越严重,大规模严重饥荒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大,特别是非洲热带地区。

主要作物均不能幸免

近日,代表世界15个顶级农作物研究中心的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就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做出了令人担忧的估计。CGIAR的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2050年前后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南亚次大陆大片适合于种植小麦的肥沃土地将会荒芜。这些区域将变得太热且干燥,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使当地2亿人处于缺粮少食的危险中。

阿达缅科表示,现在全球变暖才刚刚开始,但大量种植小麦的印度恒河平原的夏季气温已经达到45℃。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靠天吃饭的国家将是灾难性的。他表示,占世界粮食供给1/5的小麦不是唯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作物,非洲的谷物和玉米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的水稻也同样面临风险。

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主要粮食品种,玉米、小麦、水稻都对高温特别敏感。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许多农作物已经处于其能够忍受的极限温度上。气温在35℃以上每增加1℃,农作物的产量将降低10%。

研究人员发现,水稻对夜间的较高温度特别敏感。对一般的农作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一般是20℃至35℃。当气温达到40℃,这是现在许多地方比较普遍的温度,将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得出的结论,本世纪全球气温将上涨1.1℃至6.4℃。据此可以推论,在未来升高的气温条件下,各种农作物产量将明显下降。该委员会还警告,气候变暖还将改变现有的降雨特征分布,导致干旱或洪水频发。

林而达说,中国华南、华北和西南等一些地区现在由于当地气候已经接近农作物生长适宜温度上限,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没有足够时间使农作物形成饱满的粮食,致使产量逐步减少。此外,近20多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国内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呈加大趋势。近几年每年受旱耕地面积约2200多万公顷,因旱灾每年损失粮食1000万吨,最严重的2000年、2001年损失超过每年5000万吨。

培育适应气候的作物品种

阿达缅科认为,世界各国应增加投入,大力研发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作物品种。

林而达则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如针对冬季变暖使冬小麦抗寒能力下降、易受春季冻害的新问题,专家提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有目的选育推广抗灾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9-02/31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