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贮玉米产业发展难在哪?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3-15  互联网

  国内粗饲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青贮玉米,开辟了玉米种植的蓝海,为奶业乃至肉业降本增效打开便捷之门。但是,中国青贮玉米产业从无到有,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向生态生长的历程,目前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那么,青贮玉米产业要健康发展,到底难在哪里呢?

  需求上不去价格难上来

  当前国内玉米六七成的最终用途是饲料,如果种植者种植适应养殖需求的玉米,适应了消费市场,应获得更高收益。但实际情况是,刚刚兴起的青贮玉米产业却叫好不叫座。问题之一就是需求上不去。

  先从结果看。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存栏连续5年持续下降,2017年国内奶牛存栏773万头,2018年低于700万头。2018年奶业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环保更严,很多养殖场被关闭;饲料、人工成本上升等。

  2018年国内乳制品的进口冲击也没有缓解。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生鲜乳收购价超过了美国、德国、新西兰,虽然2014年以后有所下降,但差距并没有缩小。2017年,国内和国际生鲜乳收购价分别为3.48元/千克和2.47元/千克,我们价格高出4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8年中国生鲜乳产量3075万吨,同比仅增长1.2%。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264万吨,同比增加6.7%;折合生鲜乳1600万吨,同比增长8.8%。根据预测,2020年全国奶类消费需求将达6500万~8500万吨,而2018年我们生鲜乳产量只有3075万吨,缺口很大。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奶类自给率从93.9%降至65.8%。

  “现代畜牧业草料是保障。奶牛是草食动物,不能没有粗饲料。奶牛养殖缺了粗饲料,奶牛的健康将面临威胁。没有好的粗饲料,奶牛就不能高产,牛奶的品质就难以达标,更谈不上优质。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已被行业首肯。”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说。

  青贮玉米在欧美有100多年历史,发展比较成熟,我国属于初期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青贮玉米人均面积相当于我们的10~30倍,我们的青贮玉米面积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四十分之一。“如果我们存栏奶牛都吃上青贮玉米,需3000万亩。如果1亿多头存栏肉牛和3亿多只存栏肉羊部分享用青贮玉米,青贮玉米还有更大发展空间。”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丁光省、中国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组组长赵久然研究员等专家都对这个产业寄予厚望。

  但是,国内牧场普遍对粗饲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中小牧场,收购青贮玉米只看价格不重视质量。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近40%的奶牛养殖户科学养殖和管理技术不足,面临成本高和养殖效益差的问题。这也是优质青贮玉米发展难题的症结:牧场需求很大,但真正用优质青贮玉米的牧场却不多。

  而青贮玉米种植有一定门槛。首先是品种方面,有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要求、抗倒和抗病性强、植株高大、籽粒成熟脱水慢等要求;其次是水肥管理和施用农药有要求;再者是必须规模化种植;最后是进行大型机械联合作业等。优质青贮玉米的成本摆在那儿,要求低价质量一定会打折扣。而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即使种植的品种对了、管理没有问题,但三五亩面积无法满足青贮专用机械收割条件。

  优质青贮玉米需求上不去,是产业发展遇阻的重要原因。

  青贮玉米质量也有待提高

  以澳大利亚奶牛饲养为例,一般日粮70%~80%的营养主要靠放牧,剩下才是精饲料谷饲。由于粗饲料占比大,价格贵的精饲料占比低,饲料成本很低。而当前中国规模牧场的硬件设施与美国基本相同,不过,由于青贮玉米质量差距大、添加比例小、奶牛单产水平低很多,生鲜乳成本高很多。

  科迪华青贮业务经理史枢卿介绍,在精饲料等各环节配方相同情况下,每头牛日饲喂20~25千克青贮玉米,美国奶牛年均产奶量10~14吨;国内规模牧场9~12吨,一般牧场6~7吨。通常情况下,美国高产奶牛日粮配方粗饲料占45%~65%,全株青贮玉米占到粗饲料的80%,在25~30千克;而当前国内高水平牧场青贮玉米添加量是20~25千克。

  为什么国内青贮玉米日粮比例加不上去?根本原因在于内在质量有差别:美国全株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要求35%~40%,淀粉含量30%~35%;国内高水平牧场全株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普遍在25%~30%,淀粉含量在25%~30%。

  国内大型牧场已经认识到这个差距,不少规模牧场通过种养结合、订单收购实现了青贮玉米质量的升级。现代牧业环保和青贮中心主任马记成介绍,现代牧业近几年不断提高青贮玉米日粮比例,从最初的20千克向30千克过渡,目前已达到25千克。“如果实现30千克日粮,每头牛的饲养成本每天可降低3~5元,每千克牛奶成本降低一毛多。提高青贮日粮添加量,对成本降低更明显。”对于中小牧场来说,降低成本要从提升粗饲料质量抓起。

  粗饲料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是我国牛奶成本比奶业发达国家高出30%~50%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青贮玉米的质量亟待突破。

  要获得好的青贮玉米,首先要选对品种,还需要好的种植管理。我们的差距不仅在先进机械、收贮压窖条件、检测仪器等硬件上,还有种植管理理念、发酵剂选择和方法等软件的不足,更有如科迪华等提供青贮全过程管理服务、气象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的差距。

  价格波动导致供需不稳

  牧场青贮玉米收购在籽粒玉米之前,种植户可以有多重选择。这也决定了青贮玉米价格的波动不仅受牧场需求的影响,还与籽粒玉米价格高度相关。

  在连续进行了3年的种植结构调整后,玉米产业发生较大变化,从单纯追求高产向优质高产的方向转变。近两年随着国内玉米价格不断提高,牧场给出的青贮玉米价格对种植户已不够有吸引力。同时,2018年玉米种植成本上升压力也很大,种植户认为卖青贮玉米与卖籽粒差不多,没有多挣钱,甚至对收贮商的压价行为很抵触。

  经过3年去库存,当前玉米供需已从库存高企转变为当年产不足需,从这个角度看,2019年玉米面积扩大将是大概率事件。鉴于国家提出大豆振兴规划,大豆生产补贴远高于玉米;加上非洲猪瘟疫对养殖和饲料生产的负面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农户的玉米种植积极性。总体来说,2019年玉米面积或将基本稳定。

  此外,1月28日,大商所玉米期权上市。有期权、期货等保障手段,玉米价格更加公开,农户种植籽粒玉米收益基本透明。站在农户的角度,一定会比较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的亩收益后再做选择。

  拿安徽启翔农业有限公司来说,其与现代牧业合作5年,有5000多亩地,青贮玉米送到牧场4小时左右。“现代牧业青贮玉米收购以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定价,干物质、淀粉含量高,价格高一点;干物质、淀粉含量降一个点,就扣一些钱。整体讲,青贮玉米是机械直接收割,种青贮玉米比种籽粒玉米人工要少一些,效益可以接受。”总经理邓克真说。

  种植户可根据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的市场价格来选择是以前者或是以后者提供给下游。这样一来,青贮玉米供应难以保证稳定。种植户的选择不容易,下游养殖户的供应无保证,当然会影响整个青贮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品定价缺乏好机制

  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机制,优质优价,才能引导种植户种植优质青贮玉米、牧场采用优质青贮玉米降本增效,达到种养双赢的目的。但目前,国内还缺乏这样一个好的机制。

  “这个产业还不太规范,特别是计价。目前都是口头谈,签了合同,真正执行的时候还不算。为什么执行很难?有大家认识的问题。干物质含量30%、淀粉含量30%,这些数据是否具有公信力?通过什么方法检测?这个事情解决了,才能在标准生产上推行下去。”光明牧业奶牛研究所总经理苏衍菁道出了整个产业链的尴尬。

  不仅如此,国内青贮玉米交易还有一个跨不过去的环节:多数牧场采购青贮玉米主要依赖收贮商。

  普通种植户规模小,收贮商不但要提前与众多种植户签协议,还要购买大型收贮机械和运输车辆,协调成百上千家种植户的土地、熟期,再将数千吨青贮玉米及时送到牧场窖中,更要应付可能随时发生的种植户毁约、牧场压价等问题。收贮商的生意并不好做。同时,近几年随着青贮玉米价格越来越透明,收贮商的利润逐渐下降。但就像房地产中介,拥有资源和信息,房屋交易少不了这个环节,重要的是规范服务内容,在行业内约定一个合理的利润范围。

  据悉,国内有一些收贮商已经担当起全程服务的角色。与种植大户合作订单生产,提供统一品种,规划种植时间、收获时间,到田测定玉米水分,确定成熟时间,根据机械效率调控收割进度,严格控制农药、肥料使用,从种植、加工到储存,整个流程有一套规范程序。

  正如敦种先锋业务经理杨海泉所说,随着青贮玉米产业的发展,现在是时候理顺青贮玉米定价机制了,让种植、养殖和收贮三方共享产业红利。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牧场,主要研究奶牛如何饲喂产奶量高,关心饲料的瘤胃淀粉消化率、可消化纤维含量等;种植者,应关心青贮玉米选择什么品种、怎样施肥用药,种出符合牧场需要的青贮玉米;收贮商,则应做好两者的对接和服务。行业资深专家赵全刚表示,三方要有合同约定。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指标、提供多少量;既有稳定的供应量,对养分也要设定上下限。

  “合理参照市场玉米价格,让种植者卖青贮玉米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亏,与卖籽粒相比还是不错的;对牧场来讲,也应通过一些长效机制,订单选择,种植过程管理,让经济效益提上去、成本降下来。”杨海泉说。

  □本报记者 索荣

  编者按

  玉米以粮饲兼用、种子商品化率高、工业用途不断扩大、种植管理相对简单等特点,一直是规模种植户和小农户青睐的作物。当前国内玉米六七成的最终用途是饲料,针对饲料用途转变种植模式,种植适应饲料原料需求的玉米,让养殖者降本增效,种植者才能因满足需求侧而获得更高收益。这是玉米价格市场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

  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无法挡住质优价廉的玉米进口,但可以生产畜牧养殖业更需要的粗饲料——青贮玉米等,间接减少进口玉米对国内种植业的冲击。

  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建后成立了种业管理司,将畜牧种业和农作物种业整合到一起。国家的顶层设计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协同起来共发展,旨在打通种养全产业链,种养结合,让种养双方共享产业红利。

  近日,2019年中国粗饲料大会在京召开,种植、养殖、饲料收贮、奶业、肉业、青贮收获机械全产业链各方汇聚到这个大平台上,探讨如何打通粗饲料全产业链。与会专家提出,依靠科技、优质优价,种植、养殖、收贮等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才能让这个产业健康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9-03-15/30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