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俊生
时令已入金秋,皖江沿岸八百里,喜看稻菽千重浪。
10月15日,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镇种稻大户黄应桥早早到了田里,联合收割机欢快地奔跑,工人们已经就位,金正大示范田测产即将开始。2.2亩的稻田,长势看上去不错。磅秤就放在稻田边,半个小时后,一袋袋稻谷码上来,测产人员报出数字:亩产1430斤。黄应桥掩不住一丝喜悦:这在望江丘陵地区已是高产,意味着又是一次难得的丰收。
“今年用沃夫特,挣回十来万啦!”
顺江而下,300公里之外,安徽省当涂县查湾乡钟山村,金正大公司的另一块示范田———沃夫特硝基双效肥示范田的收成也一样让农户喜出望外。年已六旬的王小春负责打理这块田,这位爽朗健谈的农村妇女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身为示范田主人的二姨,她把这些水稻当成自家的一样。不过眼下她放心了:“水稻长得这么喜人,亩产1500斤没有问题!”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徽稻作区,亩产1000斤是盈亏临界点,按照每斤1.2元的收购价,金正大两块示范田亩净利润500~600元。对种田大户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满意的成绩了。“稍有风吹草动,种稻就会亏损。”黄应桥说。
黄应桥的田块测产时,同村另一位大户郝旺来也赶了来,他的心情有些复杂。去年因为天气因素,郝旺来的200亩水稻亏了十来万。“今年用沃夫特,估计能挣回十来万了,但算总账,这两年还是相当于白干。”郝旺来还走不出去年巨亏的阴影。
“7亩田都倒伏了,差点急得哭!”
安徽沿江两岸稻田规模化种植的速度超过想象。黄应桥所在的村,估计7成稻田被大户承包。而在当涂,保守的统计是一半。但种水稻并非稳赚不赔,有人赚,也有人亏。望江长岭镇一位农户说,现在什么样的产量都有:800斤、1000斤、1200斤、1500斤……
关键还是技术要到位。王小春的感受特别深,她帮外甥女管理着这100亩稻田。“今年稻飞虱严重,我有7亩田都倒伏了,都差点急得哭,就这块示范田一点事没有。”一旁的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郝家春顺势又给王小春上起了课:水稻病虫害重在预防,等发生了再治就难了,所以要做到到什么时间就干什么事,还有就是不要再滥用氮肥了,上多了水稻贪青,瘪壳多,还招惹虫害。“沃夫特底肥上足了,后期氮肥不用太多。”说到这,王小春呵呵地笑起来:“就是就是,以前经常水稻长得喜人,收时气人!”
郝家春其实对示范田的产量并不算特别满意,他觉得王小春在追肥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时间晚了点,造成稻谷成熟略晚;二是王小春追肥时还按照过去的老习惯,量偏大,否则产量更高。在望江测产现场,金正大高级农艺师吴悦也有一丝丝遗憾:“肥料效果表现不错,但农民第一次晒田不到位,导致二次晒田,无形中浪费了一些养分,要不然收成还会好一些。”
“节省的人工,很多人还没觉察到呢!”
在大户时代,如何让大户多挣钱,少些风险,这其实已是摆在农资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道课题,金正大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套餐2.0瞄准的正是这一大趋势。
安徽金正大营销区域经理权武良说,皖南农民普遍舍不得投入,产量一直上不去,要想带动大户增产增收,只有走“高投入高产出”之路。针对水稻特点,金正大套餐2.0专门为大户定制了谷动力硝基双效肥,通过硝态氮和控释氮的科学组合,实现养分最合理供给。同时,金正大农化服务中心与旗下代理商共同组建服务团队,为大户提供及时指导。
高投入并不是指增加施肥量,而是指要用施肥量较少但价格相对高一些的新型农资,投入成本适度增加,但产出大幅上升。郝家春算过一笔账:采用金正大套餐2.0水稻种植方案,杂交稻亩均成本大概要增加60元,粳稻增加了50元,但产量普遍提高了200斤,相当于增收180元以上。
记者调查中听到农民反映,使用硝基双效肥的同时会减少尿素用量,总施肥量降低了不少。对此,黄应桥还有一点轻易不与外人道的小小体会:“现在雇人工资这么高,用硝基肥可以减少施肥量,节省下来的人工费用,很多人可能还没觉察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