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先行者挺进“一带一路”

网友投稿  2015-10-09  互联网

参观考察以色列水肥一体化设备

□实习记者熊鹤雯胡晓珊徐久凯

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需求减少、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形势下,“一带一路”蕴含的战略机遇,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它将促进中西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发展,加强国际企业间的交流对话,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走出去”和“引进来”。近日,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农资导报》、中国东盟农资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资经贸论坛:一带一路的农资商机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农资企业界人士热议了中国农资行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大好机遇。

农资设备海外也有大商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矿山设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能源开采技术和矿山设备制造,为进军国外矿山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为改变中国钾资源贫乏现状,多家企业走出去进行钾资源开发,基本实现了中国钾肥有序供应,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参与探讨合作机会,国内约31个省区市宣布加入“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来,缓解国内矿山设备产能过剩的压力。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研究员周茂普在此次经贸论坛介绍了中国农资设备制造“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发展。他说,中国拥有完备的矿山设备制造能力,特别是煤矿大型露天矿、千万吨井工矿的生产装备和安全监控装备、调度通讯、办公自动化装备等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而沿线国家能源开发技术相对落后,在设备研发与研究方面缺乏先进的试验手段,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的设备研发、制造、价格、服务具有竞争优势,先后在老挝、哈萨克斯坦、印度、刚果(布)等国进行过矿产开发。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不仅是商机,更是各国互通有无,信息交流的桥梁。市场、物流、交易等信息的海量增加、大进大出的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形成,都为中国矿山设备流通领域的数据化、信息化、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做出贡献,企业整合资源,细分市场、高效运营的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将发生质的变化。

除了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也为中国矿山设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虽然中国是设备制造大国,但从整体来看,矿山设备制造行业还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存在产业结构、企业负担沉重、设备可靠性较差等问题。一方面国际经济与社会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多重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国际市场的情况和规则不熟悉,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比较欠缺国际运营和管理的经验。

而且,中国企业经营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差异化的手段及定价能力,经常出现多个国有企业同时竞争同一个项目,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国际化布局成肥企共识

众所周知,中国的化肥产能严重过剩,亟需打开国外市场,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市场压力。氮肥行业“十三五”工作会议中更是把“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放到了《氮肥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南》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供大于求是中国化肥行业中长期面临的问题。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尿素产能8070万吨,与2013年持平。磷肥方面,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磷酸一铵产能约为1700万吨,磷酸二铵产能约为1950万吨,较2013年无明显增长。专家表示,今年国内化肥市场需求不会大幅增长,行业产能过剩仍较严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化肥行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外部市场需求的开拓深挖显得日益重要。

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发展相对滞后且人口很多,需要大量化肥。中国的化肥在南亚、东南亚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通过资本、技术、产品等多层面的输出,促进中国化肥产业抢占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出口量来缓解国内过剩的产能。面对机遇,中国化肥行业的一些领军企业已经提前开始进行国际化布局。

6月,迪斯科集团领导层出行以色列,先后与阿米尔营销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Amir公司)和NAANDANJAIN(纳安丹)灌溉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迪斯科集团董事长陈家辉表示,双方的战略合作,不仅推进了迪斯科全球化战略进程,更是积极有效地响应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框架,为世界农业科技和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的磷肥行业也在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剩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等一系列不良影响,尽管当下磷肥行业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比如产品创新、深耕市场、工艺改造等,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过剩产能,这些只是杯水车薪。企业必须跳出去进行国际化布局。江苏新宏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民对此颇有感触。之前有记者专门针对此问题对陈爱民进行过采访,他说:“中国磷肥工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需要的只是一点胆识。”

陈爱民认为,磷肥行业应该借鉴美国宝洁公司投资中国的经验,到国外办厂,用国外的资源,去抢占国外的市场。从1998年进入中国起,10余年间,美国宝洁几乎成了中国日化品行业的垄断寡头,而它的商道正是陈爱民多次疾呼的“海外建厂”。挟资金、技术、品牌优势的美国宝洁,通过与中国企业合资或自建工厂,逐渐操控了整个市场。这是中国日化品行业的教训,却也为中国磷肥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引进来”同样很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中国农业正在面临全面的改革,然而改革并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最终要义。改什么?怎么改?是摆在国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许多农资行业的领军企业跃跃欲试,纷纷到国外大展拳脚,将自己的产品输出,不仅化解了过剩产能,而且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要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发达的制度“引进来”,有了榜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怎么走。

国内一些新型肥料领军企业在“引进来”方面也正在做尝试。面对中国缺水比缺地更严重的现实,一些肥企将眼光投向了缺水更加严重的以色列。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在沙漠上的发达国家。面对干旱、缺水、缺地的恶劣条件,犹太人凭借其智慧,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到欧洲市场。

中国企业结合本国农业发展和肥料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将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和滴灌设备制造技术、高端肥料生产技术在中国落地。

以色列最广为人知的农业技术是滴灌技术,滴灌不仅改变了以色列农业,也改变了世界农业的灌溉方式。据了解,金正大已与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耐特菲姆公司合作,引进借鉴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自身优秀的研发能力,强大的渠道资源、销售能力和巨大的产能,将国际农业生产领域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在中国落地和本土化。据悉,金正大将在中国建设10个以色列现代农业示范园和1000块简单实用的中以合作示范田。通过全面引进以色列先进的育种、育苗、温室、新型肥料、小型农机具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以色列先进农业技术在中国开花结果。

(本版图片由马彦平、陈俊提供)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10-09/30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