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广生物肥料乃大势所趋

网友投稿  2015-06-3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高云

6月18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生物肥料示范应用技术培训班江西省萍乡市召开,来自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南等五省区土肥(农技)站、试验示范单位和部分生物、有机肥料企业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经过半天的培训和半天的研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生物肥料是解决土壤肥力下降、重金属污染、农产品安全等农业之疾的一剂良方。

减肥减药,生物肥有奇效

“近些年,东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8%~10%降到了3%,西北土地盐碱化面积达3亿亩,南方pH值小于6.5的土壤占比从52%增加到了65%,华北平原土地耕层变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在会议刚开始就抛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中国化肥使用量过大,施肥结构不合理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2013年,中国化肥使用总量折纯后达到了5911.9万吨,平均每亩土地用化肥21.9公斤,而世界平均每亩土地用化肥才8公斤。据谢建华介绍,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面对新形势,农业部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2015年要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为实现新任务新要求,农业部启动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调整优化施肥结构、改善优化施肥技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等措施,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周泽宇处长表示,六年来,全国农技中心加强与世纪阿姆斯等生物肥料企业合作,先后在全国16个省(区、市)、20多种作物上开展了大量的生物肥料田间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转变了农民的施肥观念。广大农民逐步认识到生物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改良土壤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始认可和接受生物肥料。二是完善了产品应用技术体系。通过开展多年田间试验示范,进一步改进了产品的使用数量、次数和时间等,提高了产品使用效果。三是促进了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展宣传培训、示范展示、现场观摩等活动,生物肥料产品越来越被农民接受,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大。例如,在黑龙江水稻上的试验示范,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下活动不高,但生物肥料还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充分证明了生物肥料效果显著。

钝化重金属,保证食品安全

据湖南益阳当地人在会上介绍,‘镉大米’事件发生后,益阳当地农民种植的大米根本无法销售,只能发到别的省市,换了包装才能进入市场。而除了以上作用外,世纪阿姆斯的生物改良剂产品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世纪阿姆斯总经理邓祖科表示,生物改良剂产品参与湖南长株潭重金属修复与治理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其降镉已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世纪阿姆斯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全国25个省市土壤有机质提升及秸秆腐熟还田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应用中得到了较高的认可。世纪阿姆斯希望从粮食生产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推动中国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针对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渊作了详细讲解。以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为例。他说,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后就很难分离出去。最初科学家尝试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初期效果很好,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吸附剂被分解后,重金属会再次流入土壤。而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钝化重金属活性的方法也许更持久。微生物可将高毒性的六价镉离子氧化成三价镉离子,后者毒性和水溶性很低,不会对土壤造成多少影响。

复合菌肥,大势所趋

来自五省区的基层农技人员就生物肥料的试验示范推广纷纷建言献策,分享各自在当地试验示范上碰到的问题和收获的经验。以往微生物肥料不能与化肥一同使用,而生物肥料用量少不能机施,人工施肥会导致成本上升。将生物有机母粒加入含有氮磷钾大量元素配方肥中制成生物配方肥,将成为配方肥产品又一创新点。目前世纪阿姆斯以领衔的生物技术生产的生物有机母粒已经解决了微生物在化学肥料中不易保存及与化肥掺混粘接的技术难题,且该产品可以机施,并已在黑龙江试验示范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世纪阿姆斯将尝试与配肥站及配方肥企业合作,由世纪阿姆斯提供生物有机母粒生产生物配方肥,一旦成功,这种肥料的产量和用量将大大提高。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促进处处长马常宝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要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生物肥料的筛选、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一是要加大生物肥料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要统筹设计试验示范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验示范区域,增强试验示范作物,科学客观地评价产品使用效果。二是要完善产品应用技术体系,通过开展试验示范,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改进产品使用技术,提升产品的适应性、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三是要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加大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对生物肥料产品的认知度。四是要探索有效的推广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推动、科技驱动、市场牵动和规模带动的良性机制。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6-30/30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