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多不少是王道

网友投稿  2015-04-10  互联网

自1922年锰被确定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以来,农业生产中应用锰肥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历史已有80多年。尽管植物中锰的含量很少,但其在光合放氧、维持细胞器的正常结构、活化酶活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石灰性土壤中有效锰含量低,作物易缺锰;而在酸性土壤及锰矿富集区,土壤锰含量高,又易引发作物锰中毒。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全面了解锰的来源及其营养功能,合理施用锰肥。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元素”复合肥,在合理调整氮、磷、钾配比的同时,根据中国各区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添加了植物必须的锰等中微量元素和高活化腐植酸,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有效补充了土壤中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大量的肥效试验证明,“第四元素”复合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土壤中的锰从哪儿来?

土壤中的锰主要来源为成土母岩,岩石中的锰经过溶解和氧化作用,形成氧化物和含氧酸盐进入土壤溶液中。含锰的主要矿物有软锰矿(MnO·nH2O)、黑锰矿(Mn3O4)、水锰矿(MnO(OH))和褐锰矿(Mn2O3)。

中国土壤中的锰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在42~3000毫克/公斤之间,平均为428毫克/公斤。土壤中的锰按其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锰、交换态锰、还原态锰、矿物态锰和有机态锰。水溶态锰是指土壤溶液中的Mn2+,含量范围在0.01~3.75毫克/公斤。交换态锰是指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锰,在酸性条件下其含量占全锰的20%~30%,在碱性条件下,其含量不足全锰的0.1%。还原态锰是指土壤中易被还原成二价锰离子的锰的氧化物。矿物态锰是指存在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中的锰。有机态锰是指土壤中与难溶性有机物结合的锰。其中水溶态、交换态和还原态锰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称之为有效态锰。土壤中锰的有效性受pH值影响最大,有效锰含量随pH值升高而降低,因此在碱性土壤中,易出现锰缺乏现象。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元素”复合肥通过复配高效活化腐植酸和中微量元素,在直接补充有效锰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提高土壤固有锰的有效性。

锰有哪些营养功能?

Mn2+是植物吸收锰的主要形态。植物体内正常含锰量为20~100毫克/公斤,但不同作物,不同部位其含锰量变化幅度很大。例如水稻籽粒的锰含量为20~250毫克/公斤,茎秆锰含量为280~900毫克/公斤,麦类籽粒锰含量为16~140毫克/公斤,茎秆锰含量为30~350毫克/公斤。另外,植物体内锰含量还受植物代谢过程及土壤pH值的影响。

锰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直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锰的作用下叶绿体内的水可被分解释放出氧气和电子。其次,锰是维持叶绿体结构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当植物缺锰时,植物细胞中叶绿体数目、体积及叶绿素的含量都会明显的降低。同时锰对植物体内氧化还原系统和酶活化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此外,锰还能促进种子萌发,有助于幼苗的生长。

史丹利“第四元素”复合肥中添加了锰等中微量元素,具有促进种子早生快发、增加植物的光合能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功效。

锰缺乏和锰中毒有什么危害?

对大多数作物而言,含锰量的评价标准为:<20毫克/公斤为缺乏,20~500毫克/公斤为适量,>500毫克/公斤为过量,当然它还与生长阶段及取样部位有关。成熟叶片的缺锰临界值为10~20毫克/公斤,基本不受作物种类、栽培品种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植物缺锰时,通常表现为叶片失绿并出现杂色斑点,而叶脉仍保持绿色。小麦缺锰早期叶片失绿,叶脉间呈黄灰色到红灰色,叶脉保持绿色,好像被霜打过一样。麦苗无分蘖,根系不发达或变黑死亡。豌豆缺锰会出现豌豆“杂斑病”,并在成熟时,豌豆粒中心部分有坏死斑点或空洞。柑橘缺锰幼叶淡绿色,并呈现极细的网纹。随后叶片老化,网纹变为深绿色,在主脉及粗的侧脉处出现不规则条带,在叶脉间出现淡绿色的区域。

植物锰中毒,会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根表皮细胞变褐色,诱发双子叶植物棉花和菜豆等发生皱叶病。

土壤中锰的供给情况主要由土壤条件决定。缺锰多发生在呈碱性、质地较轻的土壤上,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小麦主产区。锰含量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通气不良的酸性土壤上,这些土壤有效锰含量很高,易引发植物锰中毒,因此锰肥的施用应因地制宜。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4-10/30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