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渠道、品种各生变化供需格局随势而动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7-18  互联网

□本报记者高妍

2014年上半年的国内钾肥市场犹如滑过一段波峰并不算明显的抛物线。一季度在氮肥和磷肥均暗淡无光时,受海运和边贸进口钾肥到货速度和数量双重下降的影响,结转库存均较低的各类渠道竞相抢货,部分品种的供应短缺推高了钾肥整体报价,市场一度呈现一货难求的火爆场面,价格也一路涨至峰值。

到了二季度传统淡季,随着到货量的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又成为主导,价格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波谷。而在这每年都看似相同的市场淡旺季交替之下,2014年中国钾肥市场的供应格局,其实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海运:“土豪红利”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海运进口钾肥因为能够垄断价格,而在市场上享受着绝对的“土豪”地位。联合谈判机制存在一定的供需不对等,钾肥经营者利润较好。而今,虽然谈判机制和供应格局仍然未有改变,但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已经无法阻止价格节节下滑。

2013年钾肥市场行情惨淡,港口大贸易商对此记忆犹新。当时大合同谈判刚刚结束,海运进口钾肥的集中到货和2012年近600万吨的结转库存,令下游市场一时难以消化,贸易商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手里几万吨的新货源随行就市。进入2014年后,尽管钾肥是春季国内肥料市场的一枝独秀,但是多数贸易商仍谨慎拿货,随进随销。事实也证明,谨慎是明智的。2014年国内钾肥市场在一季度出现了短暂的行情向好;进入二季度,市场开始显出疲软态势。

海关数据显示,1~5月中国进口氯化钾总计33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其中,来自俄罗斯的进口量为87.9万吨,居首位,但较去年同期同比下14.4%;来自以色列的进口量为84.55万吨,同比增长5.6%,位居第二位;来自加拿大的进口量为58.3万吨,同比下降36.3%;来自约旦的进口量为30.46万吨,同比增长128.7%;来自德国的进口量为9.7万吨,同比下降35.9%。

从国际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变化中不难看出,拥有一定价格优势的以钾和约旦钾,在二季度市场陷入拼价的时候,显示出竞争优势。截止6月末,以白钾为例,港口报价已由年初时的2150元(吨价,下同)下跌到2000元左右。且盐湖刚刚召开过客户会议,近期即将出台新价格,市场预期还将有80~~100元的跌幅,届时新价格也将对港口报价形成倒逼。不过,港口的一级贸易商们并不害怕,他们已经在这次的价格风暴来临之前将手中的囤货销售殆尽.谨慎操作虽然在让他们在一季度行情好时没赚到太多钱,但也回避了在二季度的熊市,不必割肉止损。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经销商只要不亏损,利润即使菲薄,也算业绩不错了。

国产:“排兵布阵”主动出击

2014年1~5月,中国国产钾肥产量总计 201.3万吨(折纯K2O),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6.0%。今年春季气温较低,青海地区多数企业复工时间推后.另外,二季度57%等低含量氯化钾价格大幅下跌至濒临成本线,导致青海地区部分小厂停工停车,这是上半年国产钾肥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的两个主要因素。不过,作为国产钾肥的龙头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共生产氯化钾183.04万吨,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同时,公司销售氯化钾180.8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

在去年9月17日,盐湖曾发布公告称,新建百万吨氯化钾项目建成,投料试车并产出产品。截止2013年年底,新装置累计生产氯化钾21万吨。今年2月底盐湖复工以来,基本保持满负荷生产,计划年产量达到450万吨。为了配合新增的100万吨产能,年初时盐湖调整了销售战略。以往其产品只通过子公司进行销售,今年在山东、湖南、四川等化肥主产区与销售渠道较为成熟的中农、中化、黑龙江倍丰、四川汇力、四川蓥峰、天景汇宇等多家大型实力连锁和生产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销售。在增加销量,扩大渠道占有率的同时,又能借助合资企业的仓储能力,减少库存压力。同时,在运输方面,年初至今,矿产、煤炭等行业的低迷,给青海地区钾肥外发提供了更多的车皮保证,这也是上半年以盐湖为首的国产钾肥铺货速度较快的原因之一。

从上半年的销量来看,盐湖打破原有销售模式,转向数量优先的这步棋走得很明智,令其产品在市场占有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些贸易商表示,以前销售时首推进口钾肥,现在要反过来强调国产钾肥的优势。不过,在销量大幅增加的同时,由于二季度氯化钾售价的下滑,盐湖的利润空间也在进一步压缩。7月15日盐湖股份发布上半年年度业绩预告,氯化钾销售价格的大幅下降(不含税价格下降467元),导致公司净利润下滑。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约为3.29亿至5.75亿,与去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8.22亿元相比下降30%~60%。

中国钾肥市场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的沉淀,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格局,其中任何一方要冲破原有格局,扩大其市场占有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目前来看,盐湖从新建新增产能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以销量抵消低价带来利润下滑的准备。这在钾肥市场营销中并不罕见。去年7月30日,在俄罗斯乌拉尔钾肥退出BPC销售联盟的当天,其CEO发表公开声明称,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乌钾将由过去限产保价的销售策略改为以量取胜。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乌钾凭借价格优势活跃于全球各地市场。不过,作为全球产量最大、生产成本最低的钾肥寡头,乌钾的确有实力和能力通过短期的自杀式拼价方式,把新增产能挤出市场,消除潜在竞争隐患。可作为可溶性钾盐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一味追求销售增量是否合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边贸:稳坐一隅图谋南进

2013年四季度是国内钾肥市场回暖的转折点。9月底东北市场进入备货旺季,但是作为保障该市场钾肥供应的主要渠道,边贸陆运受俄罗斯铁路修整以及口岸灌装速度较慢等因素影响,到货量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进入2014年后,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改善。据海关数据显示,1~5月通过铁路来自俄罗斯的边贸陆运钾肥进口总量为51.96万吨,较去年同期进口量减少超过一半。尽管俄罗斯境内的铁路已经修整完毕,口岸的灌装也由人工升级到机器作业,但是因为中国钾肥市场价格的低廉,俄罗斯人更愿意将货物卖到价格更好的巴西和欧美市场。东北市场30万吨钾肥供应缺口,带来了2013年四季度以及2014年一季度国内钾肥市场的整体热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边贸钾肥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数千里的陆地边界线上,都曾活跃着陆运进口商的身影。边贸钾肥刚刚兴起时,20多家贸易公司各行其道,议

价权较为分散,加之换装和灌装能力落后,产品质量总得不到保证。那时候的边贸钾肥与海运钾肥和国产钾肥相比不太正规。直到2006年,边贸钾肥进口协调委员会成立,协调进口相关事宜,并延续至今。有了统一对外谈判口径的边贸钾肥迅猛崛起,2006年通过铁路陆运来自俄罗斯的钾肥进口量达到247万吨,较2005年同期同比增长53%。有了转折性的2006年做为基础,到2007年底,边贸进口量达到330万吨左右,较2005年的180万吨几乎增长一倍。边贸陆运商也由“贩子”华丽转身,一度成为能与海运、国产三分天下的新生代力量。

因为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到货的灵活性,边贸货源曾经一度由东北市场流入华北、华东和华中市场。不过边贸钾肥的营销路走得并不平坦,铁路运费的逐年上涨严重限制了发货半径。另外,为了配合中国钾肥大合同谈判的统一对外口径,在每年的海运大合同谈判达成一致前,陆运钾肥并没有价格参考值。只能在大合同价格确定后,陆运双方再参考大合同制定价格。运输成本的增加和定价权的受限,限制了边贸货源的销售范围,如果未来没有合理的政策补贴出台,一度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边贸钾肥,或许还是只能在东北地区偏安一隅。

硫酸钾:内外市场全面热销

硫酸钾无疑是2014年上半年肥料界的宠儿,且这一地位预计在年底前仍难以被撼动。

2014年上半年,传统复合肥整体销售情况较为低迷,但是硝硫基复合肥和水溶肥的热销增加了硫酸钾的需求量。国内加工型硫酸钾企业自2013年下半年起,行情开始向好。硫酸钾在经历了近7年的行情持续低迷后,许多闲置装置恢复生产还需要时间。另外,副产品盐酸的销售困难,也是限制硫酸钾企业产能释放的主要因素。据统计,上半年硫酸钾总体平均开工率徘徊在6成左右。做为资源型硫酸钾生产的龙头企业,新疆罗布泊钾肥1~6月平均日产量达5000吨,供货十分紧张。6月底罗钾进入停车检修期,预计9月恢复生产,市场上可供货源将进一步减少。目前,曼海姆法硫酸钾生产企业已有订单多排至1~2个月后,主发前期订单,基本无库存,部分企业限量接新单。

而硫酸钾货源紧张也不是中国市场的特色。放眼上半年全球钾肥市场,美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的硫酸钾报价,都因为货源偏紧而水涨船高。中国新年度钾肥出口关税调整后,硫酸钾出口每吨加上600元关税,出口商仍有利可图,这也使上半年中国硫酸钾出口量大幅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1~5月中国出口硫酸钾总计1.3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超过100倍。

硫酸钾的热销引来了业内多方关注,青海地区部分氯化钾生产企业和内地一些大型复合肥企业纷纷新上硫酸钾装置。仅青海地区,年底前预计就可以释放出超过40万吨的新增产能。而现有硫酸钾企业的增产、扩产计划也在相继启动。或许用不了太久,当新增产能产品集中涌向市场时,硫酸钾的热销也会转淡。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7-18/30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