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色列现代农业纪行

网友投稿  2014-07-21  互联网

    飞机掠过特拉维夫上空,舷窗下呈现一幅蓝黄绿相间的奇异景观:蔚蓝的地中海,惊涛拍岸;枯黄的沙漠,茫茫无际;散布在黄土上的点点翠绿,则是被树木和鲜花掩映的城镇村落。

    这就是以色列,一个被誉为沙漠绿洲的神奇国度。6月22日,由国家复合肥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金正大集团联合选送的以色列水肥一体化考察团,踏上了为期四天的现代农业之旅,《农资导报》记者随团亲身体验了以色列令世界惊艳的节水农业。

沙漠绿洲

    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大约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当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远居巴比伦时,上帝允诺赠予他迦南高地。在圣经中,这是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亚伯拉罕率领子民来到迦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蛮荒。这就是今日的以色列,一个极度缺水缺地的国家。60%的国土被沙漠覆盖,除了冬季有零星降水,其余月份几乎滴雨不下。

    但是,以色列却绝没有想象中的贫瘠和荒芜。

    6月22日上午9点,在经过连续14个小时的辗转颠簸之后,考察团抵达特拉维夫机场。刚走出机场,疲惫的团员们就被周围的绿树鲜花所吸引,纷纷流连拍照。让大家震撼的是,这些在骄阳下顽强矗立的生命,它们的身后无不牵连着一根根流淌着水和养分的管道。

    特拉维夫,这个濒临沙漠的以色列经济第一重镇,以这样一种突兀的方式告诉每一个来此的外国游客:以色列人用生命呵护绿色、建造家园。

    四天的考察,团员们所到之地,无论是在特拉维夫还是南部沙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街道绿化还是农业种植,节水和滴灌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绿意葱茏的所在,就一定少不了供给营养的管道。没有人知道,以色列的荒原之下究竟埋藏着多少管线,我们所知道的是,正是这些盘根错节的灌溉之网,犹如生命的血脉,让以色列人在不毛之地上孕育出一个个绿洲。

    以色列1948年建国,与新中国大体同龄,得益于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他们在短短60余年间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发达农业国的逆袭。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主任Yoram Kapulnik告诉来访的中国考察团,从1950年到2000年,以色列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五倍。1955年,一个以色列农户可以养活15人;2000年,一个农户可以养活90人;而到2015年,预计一个以色列农户将能供给400人的生存之需。

    很难想象,在一个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度,以色列却早已摆脱了为温饱而挣扎的阶段。Yoram Kapulnik说,以色列农业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大多在国外。据了解,欧洲40%的果蔬鲜花来自以色列。

    在以色列,生鲜瓜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对不习惯西餐的中国团员们而言,尽管各种面点的味道不敢恭维,但这些瓜果的甜美却是国内很多同类产品不能比拟的。事实上,正如团员们感受到的一样,以色列农业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据以色列农业专家Isaac Esquira介绍,上世纪70年代,提高产量是以色列农业研究重心;80年代则是延长超市货架存货期;90年代的重点是改善农产品品质;而进入2000年后,他们的研究焦点转向农产品营养。

农业“硅谷”

    6月24日,以色列仍旧是一如既往的晴空丽日,考察团当天的目的地是Arava农业研究中心。如果说以色列农业是一座宝藏,那么在这里就藏有打开宝藏的钥匙。

Arava深处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当中,距离特拉维夫大约有3小时车程。考察团乘坐的大巴车从特拉维夫出发,向南穿过一大片无人区之后,一处被黄沙包围的绿地突现眼前。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居民进入这里拓荒算起,Arava走过了大约60年的农业史。

    在一间精巧的会议厅,中心负责人不无自豪地告诉中国来访者,Arava不过3000多人,其中500位系农户,却生产了以色列60%的蔬菜和10%的花卉,每年出口额高达2亿欧元。

    60年前,以色列人来到这里时,水和地是横亘面前的两座大山。不屈的斗志和过人的智慧,让神话得以诞生。中心负责人介绍,Arava的土壤基本不含有机质,为了在沙漠上建造良田,Arava的农夫在沙漠上挖出30×30厘米的沟槽,在里面填埋堆肥后再覆土。同时,为了保证土壤健康,他们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给耕层浇水并覆膜,通过阳光照射高温杀毒;二是每年6月25日到7月20日,Arava所有大棚内的庄稼一律停止种植或铲除,目的是让害虫和病菌在这段时间内自然死亡,不影响下一季生产。

    与耕地相较,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rava负责人说,以色列唯一的淡水来自于加利利湖,但Arava并没有与国家水系统连接,灌溉用水完全来自地下井,深度在200~400米,最深者达到1500米以上。

    对Arava的居民而言,水的挑战并没有结束。一个日益凸出的问题是,当地水的咸度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Arava的专家一方面将目光转向海水淡化,另一方面在不同庄稼上尝试用不同盐度的水浇灌。考察团赶到Arava时,当地的农业专家正在与以色列灌溉企业――耐特菲姆公司合作进行旱稻水肥一体化试验,寻找利用危险水种植水稻的方法和途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Arava在恶劣环境下摸索出的经验和技术,为以色列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每年,全球各地的农业从业者源源不断地来到Arava耕读学习,这里俨然成了农业硅谷。

滴灌先驱

    在以色列,水贵于油绝非言过其实。

    在前往内盖夫沙漠途中,记者曾经过一处公路服务站,看到一瓶国内标价大约2元的矿泉水,售价高达6.9谢克尔,折合人民币大约13元。

    干旱少雨让以色列人对水的利用可谓穷尽极致。据介绍,以色列70%的城市污水在处理后用于灌溉。而对宝贵的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以色列人借助精准控制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滴水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一项数据表明,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高达90%以上。

    这一切,都绕不开一家伟大的企业――耐特菲姆公司。6月25日下午,考察团的最后一站定格在这里。耐特菲姆同样坐落于茫茫沙漠,与周遭令人窒息的枯黄相比,这儿却是绿树四合、鲜花绽放,很显然这是又一个人造的沙漠绿洲。

    耐特菲姆创立于1965年,1967年研发了世界第一个滴灌头,至今耐特菲姆产品销售超过110个国家。

    滴灌其实是一门高科技,难度在于如何保证每一个滴头维持恒定的水压和水量,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株作物得到最合理的营养。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管道压力损耗,滴头的水压和水量会沿着管线递降,但耐特菲姆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瓶颈。

    在耐特菲姆的生产线旁,车间负责人对现场的中国考察团成员解密:耐特菲姆研制的一种特定的塑料膜装置,可以有效补偿管道压力损失,使得每一个出水点保持相同的水量。精准的技术源于精准的制造。有一个让记者印象深刻的细节:在参观现场,记者下意识地拿起了在流水线上的塑料膜,当班员工立即将其从线上撤下。他告诉记者,被触碰后塑料膜因为受到污染,会在下一道工序产生误差。

    滴灌对农业的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耐特菲姆亚洲区副总裁Alon Teichte介绍,滴灌绝不是简单的管道和设备,而是面向现代农业的一套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对抗水和土地资源的稀缺,目标是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在这个问题上,来自Arava的农民Rami Sade阐述得简单而清晰:农业是要追求效益的,通过水肥一体化精确控制,既让我们能够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也能帮助我们精确计算出投入成本。

“丝绸之路”

    6月23日,以色列佩雷斯和平中心,安静中流淌着欢乐,对中以两国农资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

    台下,来自中国的100余位农资经销商、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代表组成的考察团,以及以色列政府人士和相关农业专家,一起见证了两大企业集团合作签约。一方是中国金正大集团,中国最大的复合肥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另一方是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以色列最负盛名的家族企业,业务覆盖能源、金融、运输、农业……

    “我们的目标是要将以色列先进的水溶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引进中国……”这是国家复合肥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的热情致辞。“以色列数千年来在艰难的环境下不断斗争,中国也有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两个古老文明的结合……”这是利夫纳特集团负责人Shay Livaat的动情回应。

    这是中以两国农资行业首次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对于同样面临缺水缺地难题的中国农业而言,以色列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样本。“除了水肥一体化先进技术,以色列的农业服务体系和理念更值得学习。”万连步说。

    在以色列,对于包括水肥一体化在内的相关农资,政府不会直接给予补贴,而是将大量财力用于给农民提供各种农业技术服务。Arava的农夫Rami Sade告诉考察团代表,在Arava农业研究中心,农民们在农业技术上的一切疑问和需求都可以得到解答和满足,并且都是免费的。

    除了研究机构,涉农企业也以服务为依归。据以色列化工集团专家Erom Barac介绍,以色列没有肥料经销商,生产企业直接面对农户,企业的农艺专家走到大田中为农民化验分析土壤,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提供差异化的配方;公司配备的卡车24小时待命,一接到农民求购电话,随时就可将肥料送到田间地头。

    在Arava,中心负责人引用了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格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对农民而言,授人以渔就是将最实用的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他们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以色列人看来,这才是“王道”。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7-21/30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