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害虫天敌
引入熊蜂授粉
特邀撰稿人李云龙博士
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近4.2万平方公里,但目前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荷兰番茄平均每平米产量6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95公斤,甜椒每平米产量达到35公斤左右。荷兰农业不仅保持着极高的生产效率,还保持着极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此骄人的成绩,除归功于先进的温室结构、前沿的栽培模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设备广泛应用外,还与荷兰温室系统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的有效落实应用密不可分。
荷兰温室病虫害防控坚持源头控制和综合防控的理念,以温湿度精准调控以及有益昆虫生态系构建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调控和生态调控优势,同时以科学化学防治为必要补充,通过定期监测预警制定最佳防治策略,以达到有效防控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保障产品安全的目的。
病虫源头控制好生长环境有保障
荷兰温室主要从无土栽培、密闭系统打造以及植株病残体处理这三方面贯彻落实病虫害源头控制理念。一是广泛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荷兰番茄生产一般采用岩棉(Rockwool)作为生产基质,该基质生产面积占到生产总面积的90%以上。岩棉是由天然的矿石、矿渣等溶融在一起形成的岩浆,喷成丝状冷却后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其制造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不存在病原菌及其他有机质,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土传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岩棉作为基质,也避免了土壤种植中因施用有机粪肥而带来的寄生虫卵及重金属、化学有害物等污染风险,进一步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打造密闭的作物生长系统。荷兰温室通过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打造密闭的作物生长系统,包括定植前整体消毒和日常生产消毒两部分。在每年作物定植前,须使用化学农药对温室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温室表面、所有架材设施、作业设备等。同时,对于进行继续重复使用的岩棉,也有专业公司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以彻底消除温室内设施设备上残留的病原物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荷兰温室也有一套严格的消毒流程,以避免外源病虫害进入温室。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在入口处进行手部、足底消毒,操作工人在进入自己工作温室前需更换工作服,穿戴一次性手套,并再次进行鞋底消毒。所有非本温室人员进入温室(包括本农场其他温室工作人员),须更换一次性消毒套服,并进行手部消毒、脚底消毒后才能进入;同时,温室内设有专门操作工具消毒设备,操作工人每操作完成一项工作后,须立即对工具进行消毒,并重新更换已消毒工具。三是植株病残体及时处理。在工人作业过程中,如发现已发病植株,要及时带出温室进行销毁处理,以消除病源,避免病害快速传播扩散。同时立即更换操作工具,避免病害随作业工具大面积扩散。三项系统严密的病虫害源头控制措施,将外源病虫害及其他污染源进入温室生长系统的可能性将至最低,在源头上保证了作物生长环境安全,降低了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压力和防治成本。
环境调控要精准病害发生能掌控
控制温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确保植株正常生长、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一是提高了植株自身抗病虫能力。荷兰温室在其先进温室结构以及合理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通过加热系统、通风系统、二氧化碳供给系统、水肥封闭定量供给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够精确控制温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温室内白天、夜间温度可分别控制在16℃和22℃左右,白天、夜间湿度分别控制在75%~80%、85%~90%范围内,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800ppm以上,为番茄生长提供了最适的气候环境,提高了植株自身的长势和抗病虫能力。二是抑制了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包括番茄灰霉病、白粉病、叶霉病、病毒病等,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的最适发病条件是环境温度20℃左右,空气湿度90%以上,白粉病的最适发病条件是环境温度在20~25℃左右,空气湿度80%以上,荷兰温室白天、夜间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均很好地避开了上述病害的最适发病条件,植株发病率极低。番茄病毒病也通过源头防控以及传播媒介粉虱的有效治理得到了较好的防控。三是为构建稳定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在抑制病害发生、促进植株生长的同时,也为天敌昆虫、熊蜂等有益昆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确保了温室内生态体系的稳定和持续自然发展。
生态体系已构建自然调控显力量
荷兰温室生产在温湿度精准调控的基础上,力求构建种植作物、有益昆虫、有害生物三方面的稳定生态体系,并通过多项生物防治措施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以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熊蜂等有益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一是生态系统的构建。以“Redharvest”温室番茄生产为例,番茄最主要虫害为白粉虱和烟粉虱。在番茄定植后人为定量投放2次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和21次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浆角蚜小蜂(Eretmocerus eremicus)用于防治上述粉虱,并从盲蝽投放日起定期定量投放专用食物,直至盲蝽的种群数量发展到能够以室内粉虱为食,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约20周左右)以持续控制粉虱种群数量。番茄开花后定期定量投放熊蜂用于番茄授粉,以保证棚室内熊蜂蜂量稳定,提高座果率和番茄品质,降低畸形果率和灰霉病的发病率。二是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荷兰番茄主要品种类型和种植方式为无限生长型长季节种植,每季番茄种植时间长达46周左右。从定植后约12周开始,为增加通风透光,促进果实成熟并便于采收,平均每个星期每株番茄都要打掉3~4片叶,在打下的叶片上会有一定数量的盲蝽、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存活,荷兰温室通常将打下的叶片直接就地存放在栽培槽底部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室内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和利用效率,同时,也能起到提高温室内CO2浓度、促进植株生长的作
用。三是系统环境安全的保护,荷兰温室在充分利用上述有益昆虫的同时,还应用硫磺熏蒸技术预防番茄白粉病,利用黄板、黄带防控蚜虫,利用篮板诱集蓟马,利用性诱剂防控鳞翅目幼虫(尺蠖),通过多种生防措施的协调运用,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化学农药对有益昆虫的灭杀作用,为生态系统的维持与自然繁殖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化学防治来补充防治效果重实效
荷兰温室大力倡导病虫害生态调控,但在害虫数量超过生态调控阈值时,为确保生态体系稳定,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科学防控。一是科学选用农药种类,“Redharvest”农场的用药策略由荷兰Ar end-Sosef公司提供,该建议将针对每种病虫害的可用农药种类划分成了3类,分别代表针对有益昆虫不同的安全程度。在选择农药进行化防时,技术人员会优先选择对有益昆虫安全无害的农药种类,如针对粉虱会选择Pyr ipr oxyf en(有效成分:吡丙醚)、Pymetrozine(有效成分:吡蚜酮),针对尺蠖选用Fl ubendiamide(有效成分:氟虫酰胺)、Bacil l us thuringiensis aizawai(苏云金芽孢杆菌)等。二是选用适宜的用药方式,在尺蠖超过生态控制阈值进行化学防治时,荷兰温室通常利用温室内与水肥系统相连的专用终端设备,将配置好的化学药剂注入到水肥系统中,通过滴键将药液直接注入到植株根部,由根部吸收并传导到整个植株,通过胃毒作用杀死尺蠖等取食性害虫幼虫。该用药方式避免了喷雾施药方式植株着药不均匀、药液用量大、温室内药滴弥散严重、对天敌昆虫伤害大等弊端,并具有省时省工等优点。三是严格控制安全用药间隔期,在使用化学农药喷雾防治粉虱时,施药间隔为3个星期,每次化学农药使用只是降低盲蝽等有益昆虫的生命力,3个星期后盲蝽等会重新恢复正常,不对盲蝽种群繁殖造成过大影响。在利用水肥系统施用药剂防治尺蠖等食叶幼虫时,施药间隔
为6~7周,以避免植株内积累过多药剂,对熊蜂的正常生命活动造成影响。同时,在施用化学农药后,农场也严格按照每种农药标明的安全使用间隔期要求,不在安全间隔期内收获作物。
监测预警有周期防治策略求最佳
“Redhar vest”农场同样注重监测预警的重要性,农场设有专职的植保技术人员,该技术员每周定期对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粉虱、蚜虫等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在病害发生程度较重,或害虫数量超出天敌生态调控阈值时,将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修改防控策略。例如,利用黄板监测防治粉虱时,当本周同一快黄板新增虫量大于50头而小于100头,在局部虫量较多区域挂置黄条带进行防治,如本周新增虫量超过80头/片,则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大范围防治。同时,植保人员还要对番茄花蕾开花情况以及熊蜂授粉情况进行每周调查,以根据上述两因素确定每周棚室内熊蜂放蜂数量,在节约熊蜂成本的同时确保授粉质量。另外,天敌昆虫以及熊蜂提供公司———科伯特生物系统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每隔2个星期会来农场进行一次现场指导,以确定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防控策略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系北京市植保站蔬菜作物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