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棚种植效益缘何两重天?

网友投稿  2014-03-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吴俊生

在对富平、合阳和三原三县十余个大棚的实地查访中,记者发现,酸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土壤病变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与此相反,重视土壤保健的大棚却取得了显著效益。为提高大棚收益和寿命,菜农呼唤科学的土壤保健技术指导。

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取土器、放大镜、速测仪……踏着春天的脚步,3月16日,由《农资导报》《农业科技报》和中国农林卫视组成的土壤保健中国行采访团走进陕西。参与调查的还有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会长吕周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杜志辉等致力于土壤健康的人士。

本次调查聚焦高效农业的代表———温室大棚,采访团在两天的考察之旅中,实地查访十余个大棚。调查表明,土壤健康与否对大棚种植效益和使用年限至为关键,菜农在土壤保健意识提升的同时,却也遇到农技指导缺乏和绿色农产品市场遇冷等窘境。

土壤健康了,大棚才高效

富平县淡村镇是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近些年大棚发展迅速,仅中合村就大约有400个大棚。土壤保健中国行从这里启程,是因为这儿有土壤保健的成功样本。

中合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案例之一。理事长聂学寨告诉记者,作为政府指定的农产品安全示范社,他们各个大棚都绝对禁止杀虫剂,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土壤是基础。”聂学寨介绍,从2012年起,合作社联合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土壤环境治理技术,在专家指导下生产绿色蔬菜。“现在农药基本不用,化肥用量大大减少,照这个长势,增产2000斤没问题,重要的是,我的圣女果可是卖15元1斤呢!”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口,一位路人在品尝了刚摘的圣女果后,花450元一气买走了30斤。

在三原县鲁桥镇第五村,一块莴笋地引起大伙儿兴趣。这是个“阴阳地”,左侧粗大葱绿,右侧干瘦枯黄。随行专家拿出速测仪,结果显示:左侧PH值7.1,右侧6.4。

“初步分析,右侧地块偏酸了,导致莴笋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就在专家们怀疑氮素过量时,主人揭开了秘密:两块莴笋地面积相等,作为对照试验,右侧用了100斤尿素,左侧只用60斤尿素,但添加了土壤调理剂。“土好了,产量就上来了,估计这两块地的产量能相差1/3!”这位老农直竖大拇指。

酸化和盐碱化渐成土壤顽症

与成功范本相比,采访团更多看到的是土壤退化的事实,而这些直接影响到菜农收入。

合阳县同家庄镇洞芝咀村村支书乔建社告诉记者,2010年起,当地政府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大棚,但几年下来,效益不理想。“主要是施肥和打药成本高,一茬投入5000元,算上人工,基本不挣钱。”当记者问为何不降低肥药用量时,这位支书有些无奈:“大家管理盲目,不多上化肥农药,就没产量。”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女

农户找了过来,急匆匆说家里的葡萄大棚有不明虫害。专家们查看后诊断为黄化曲叶病毒,与土壤有关,测试PH值为6.5,呈酸性。专家们迅速提供了方子:要彻底根除病毒,建议种一茬玉米,配合使用土壤调理剂,这两者起到吸收富余养分、深松土壤和改善土壤团粒的作用,可降低病虫害发生。除了酸化,次生盐碱化也

是大棚常见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杜志辉解释,从走访结果看,多个大棚土壤表面出现白色析出物,这是肥料使用过量而产生次生盐碱化,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赛众(中国)土壤保健促进会会长吕周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有5000多万亩大棚,这是一个高效产业,也是危险产业,设施土壤综合征普遍存在,因为不重视土壤保健,有些大棚三五年就必须移棚换土,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他建议:一是杜绝大水漫灌,采用隔行覆膜灌溉,既节水,还保护土壤;二是严控酸性肥料,以秸秆和牛羊粪类有机肥为主;三是重视土壤保健,增施含有二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以形成土壤团粒。“土壤保健了,作物就保健了,农产品才健康放心。”吕周锋说。

三重困境阻碍土壤保健

尽管土壤健康事关农产品安全和农民

收入,但将口号转化为行动,谈何容易?

短板之一是缺乏农技指导。记者在合阳同家庄镇设施大棚园区采访时,当地农民反映,大棚使用五年,从未见有农技人员前来,农民遇到难题得不到专业帮助,盲目管理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大棚效益和农产品品质。

土壤健康与科学的农资使用休戚相关。一些村民反映,虽然政府制定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繁多,但执行上并不如人意。

而从下游看,绿色农产品难以获得相

应的市场评价,使得农民缺少动力开展土壤维护。“这种生产方式其实就是掠夺性的。”随行专家解释。

“希望政府管起来,让好菜卖出好价,这样才会调动农民种植绿色蔬菜的积极性,农民才会真正重视土壤。”三原县鲁桥镇大棚种植户毛静群呼吁。

现场花絮

富平县淡村镇胡权智———

“土不好,没产量”

记者采访团所到之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不透露出对土壤恶化的担忧。淡村镇农民胡权智说,原来他们一亩地玉米最高收1500斤,现在不过800斤。这位种了三十多年地的老农认为,原因就在土地上,现在耕地,土在犁上都翻不过来,都粘

在犁上了。“土不好,没产量,种出来的庄稼也不好吃。”

三原县鲁桥镇孙伟———

“父亲之逝给我敲响了警钟”

在三原县鲁桥镇菜农孙伟的西红柿大棚里,大家发现很多蚯蚓。孙伟透露,这个大棚从3年前就开始采用陕西赛众的土壤保健技术,与其他大棚施用80斤复合肥相比,他的大棚才用30斤尿素,病虫害少,因此投入也低。“为什么一直坚持调理

土壤呢?”“坦白说,三年前父亲死于胃癌,刺激了我,将心比心,从此我开始重视土壤保健,少施肥打药,对别人负责。”

合阳县同家庄镇乔建社———

“你们早来就好了”

记者团赶到合阳同家庄镇时,陕西赛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该镇召开土壤污染防控动员会,虽然当日风沙很大,但菜农都坐在小板凳上安静听讲。该镇洞芝咀村村支书乔建社感慨,这些年遇到各种土传病害和疑难病症,却无人指导,“你们早来就好了!”

随行专家点评

健康土壤的标志:团粒结构

良好的团粒结构是保证土壤“水、肥、气、热”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团粒结构遭到破坏,作物根系生长就受到抑制,抗逆性能会减弱,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土壤团粒结构为2~3mm的水稳性土壤团粒,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是由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组成,无机胶体是带一价负电荷的硅铝酸盐,有机胶体是带一价负电荷的腐殖酸盐,它们通过二价阳离子钙、镁、锰、亚铁等搭桥物质的静电作用得以聚合。营造土壤团粒,我们可增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缺乏有机胶体的问题,同时增加为土壤有机无机两种阴离子胶体搭桥的二价阳离子,如钙、镁、铁、锰等,使其能快速聚合形成土壤团粒。当前市面上有一种国家专利产品,就是内含几十种二价阳离子的“赛众牌土壤调理剂”,施用后可在短期内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农资导报》金草帽全国百名农化专家、《农业科技报》专家顾问团顾问 侯高礼)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3-28/30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