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流通加工“八高”风险大

网友投稿  2014-03-21  互联网

当前国内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存在诸

多问题,这两个环节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生产环节。即粮棉库存、国内外粮棉差价、进口数量、加工企业经营成本、财政补贴、信贷资金占用、流通和加工潜在风险以及监管压力,存在“八个居高不下”。

粮棉库存 到今年1月末,农发行开户企业粮食库存创新高。农发行开户企业粮食库存占全社会库存的88%,比前历史高点2000年高出3500万吨。不断增加的粮食库存导致不少地区特别是主产区仓容十分紧张,而且影响新年度的收获。以黑龙江为例,预计2014年秋季粮食库容缺口将达1500万吨左右。实际上从去年秋冬季开始收购到现在,很多大包米都是露天存放。棉花收储同样达到历史高峰。1月末,国家储备棉库存是近三年平均棉花产量的175%,是国内棉花消费量的150%。而且储备量不断增加。

国内外粮棉差价 当前国内粮棉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今年1月的数字来看,国内大米出厂均价每吨4044元,较东南亚5%破碎率大米到中国口岸完税价每吨高1000元;国内三等麦收购均价每吨2610元,比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中国口岸完税价每吨高400元;广东港玉米主

流成交价2320~2340元,比美国2号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价每吨高500元以上;大豆的收购均价每吨4690元,比美国2号黄大豆到中国口岸完税价每吨高560元;棉花从2011年国家实施临储政策以来,国内外差价逐步拉大,最高时每吨皮棉差价6000元,近期差价维持在4000元左右。

进口数量 巨大的国内外粮棉差价刺激了进口和走私行为。2013年,粮食进口数量达7439万吨,比2003年增加247%。临储三年,平均棉花进口数量达420万吨,是国内棉花产量的61%,较临储前的2010年增长48%。2013年进口棉花415万吨。

加工企业经营成本 近年来,为了保

护农民的利益,国家逐年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储粮食、临储棉花的收购价。但受全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成品粮、成品棉及纺织服装的价格持续低迷,造成了“麦强面弱”“稻强米弱”“棉强纱弱”的情况。

粮棉深加工企业利润萎缩、经营困难。据湖南农发行统计,全省在农发行开户的粮油加工企业有182户,其中60%的企业亏损,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国内棉花价格甚至高于进口棉纱价格。

财政补贴 连年的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导致中央财政补贴居高不下。2005~2013年,国家财政临储粮油利费补贴512亿元,最低收购价粮油利费补贴739亿元。棉花方面,按照目前的库存水平测算,国家财政每年需投入超过160亿元的利息和保管费用。

信贷资金占用 到去年末,农发行粮棉油贷款余额为13290亿元;到今年1月底,农发行的粮油贷款为11028亿元。

流通和加工潜在风险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特别是县级粮食购销企业粮库老旧,年久失修,储备条件差,影响储粮的安全。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房龄达到20年的老式苏式仓在各粮食企业中十分普遍。湖南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粮库1143间。加上粮油市场疲弱,近年国有粮食拍卖销售进度下降,粮食陈化风险逐年提升。在黑龙江省政策性粮食库存中,还留有2010年度的粮食50万吨、2011年度粮食350万吨。中储棉总公司在全国租用200多家企业仓库,作为国储棉的代储库,中储棉直属仓库存储棉只占5%。棉花易燃易损,保管难度大,风险隐患大。

监管压力 数额巨大的粮棉国储库存前所未有,中储粮、中储棉、农发行面临巨大监管压力。

对此提出建议:第一,加大粮棉油的销售力度,这恐怕需要国家合理控制进口。第二,尽快研究粮棉油收购价格定价机制和粮农、棉农的直接补贴机制,临储机制再这样下去恐怕难以为继。第三,研究粮棉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粮棉加工企业使用国内粮棉,消耗现有库存。第四,对农发行提供财税方面的支持。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办了二十多年,却连一部行政法规都没有,这非常不合理。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3-21/30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