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流转与资本:农业腾飞的新引擎

网友投稿  2013-12-06  互联网

新疆兵团棉花喷药刘世权摄

□本报记者吴俊生

11月28日,第三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高层会议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领导围绕现代农业展开了一场前沿对话。就在不久前,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农业领域的改革掀开新篇章。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农业投资发力等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现代农业正在迎来腾飞的新动力。

从“小地主”到“大农民”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孕育重大转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预计,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农业发展的热点。

知名三农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在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此次三中全会的突破之一就是增加了金融工具介入。过去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很难作为个人财产,既不能用作抵押贷款,也不能作为合作社的股份,可以料想,未来银行系统庞大的过剩资金将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结合,这里边有很多文章可做,值得大家关注。温铁军认为,在政策的鼓舞下,农村即将发生新的圈地运动,由此会带动大量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也认为,土地流转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超小规模的农户将不能适应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种趋势的必然性:一是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数量增长永远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我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二是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亟待增强,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们必须保证农业有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三是中国农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目前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杜志雄说,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实现从小地主到大农民的转变,土地的使用权还在分散的小农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使用自己的土地,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达到所谓的大农民格局。在土地集中过程中,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大农民倾向,即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向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二是大规模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公司化倾向。

杜志雄认为,就目前来看,土地集中的

公司化倾向表现得更为强势,但从国外经验看,在农业发达国家,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农场才是最主流的农业经营方式。他解释说,企业包地后不可能自己直接经营,而是反租倒包;而种植大户和家庭经营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利益链非常直接,比较符合农业自然家庭高度统一的特点。不过,他也强调说,虽然家庭农场应是政府支持的主导方向,但在一个地方,是选择家庭农场还是搞大型企业,应该是市场选择的产物,不应是政府选择的结果。总之,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

大农业呼唤大服务。杜志雄说,现代农业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服务业,比如美国是“大农场+大的农业生产服务业”,日本的小农场也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将来,面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政府应在发展农业服务业上下工夫,比较核心的有金融、技术、品牌建设、品质认证和营销设施建设等。

用前沿科技改造农业

城镇化是近期的热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指出,必须将三农发展难题纳入到整体现代化战略中来,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

显然,在这当中,前沿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会大大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对装备农业的需求大大提高。汪懋华说,农业装备机械化程度落后是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到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据了解,从2000年到2012年,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国内农机总动力由当初的5.23亿千瓦提高到2012年的10.26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当初的39.3%提高到2012年的57.2%;农机工业已经实现持续六年两位数增长。汪懋华说,要把握农机工业转型创新机遇,推进良田、良种、良法三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信息时代正在大踏步走来,置身传统产业的农业如何拥抱这一新机遇?

作为

信息技术的最新动向,与会代表对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汪懋华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等学者均就此展开了探讨。汪懋华说,物联网被业界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化浪潮,已被中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李道亮进一步解释说,物联网是把人、物和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连在一起的目的是做到智慧、智能,要以最少的资源、最小的成本和最低的生态环境破坏来达到最大的产出,这就是物联网的思想。

目前,物联网在设施园艺领域尤其是在日光温室大棚得到了逐步应用。李道亮认为,物联网将成为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随着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减少,物联网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可以保证用很少的人干大量的活,生产出足够的食品;同时,物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靠经验种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此外,未来农产品的物流和电子商务也需要物联网的支撑,包括农产品个体标识、规格品质分级、物流装备和网上交易等环节,均可借助物联网完成。

资本下乡解决资金瓶颈

近些年,资本市场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农业。就在本次会议上,多家风投公司参会,并对农业的投资前景表示看好。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该公司管理的基金超过200亿元,目前在全国投了100多个项目,其中农业项目占了五分之一,在农业领域投资了20多家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运作了两家农业公司上市。

昆吾九鼎总裁刘贵进分析说,站在资本

的角度观察,现代农业已经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将从农业领域退出,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做饭的人将越来越少,如此会带来以下影响:一是由于供应短缺,将会促使农业领域诞生一批大企业,从而给金融资本的运作提供机会;二是对于那些从事家庭农场的新农人或种植大户而言,城市化也必然会带来利好。

城市化如何催生农业大企业?

刘贵进以养猪行业为例解释说,过往

10年,中国生猪年出栏率是6亿到7亿头,同时由于散户退出而减少的生猪年供应量大约是5000万头,按照一家公司每年500万头的量,这样就可以运作出10家上市公司。按照刘贵进的理解,不仅养殖业,种植业同样如此,原因正是在于城市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进而造成了农产品供应短缺。

对于投资方而言,他们看中农业还有

政策的利好因素。刘贵进说,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基本上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算很大,但正在不断提高:一是中国农业补贴金额每年在不断增长,二是财政支出占农业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

未来中国农业究竟什么样?

刘贵进认为,首先,现代农业必须走规模化之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从事农业与从事其他行业的投入产出比落差大,以及国家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等因素,都会促使中国农业走向规模化,这个进程不会很快,但是规模化是必然的趋势。其次,未来农业一定得是技术推动。在这个领域中,以种子、农药为代表的具有技术门槛的行业,会得到投资机构更多的关注。

资本进入农业直接的正面效应就是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刘贵进说,农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量资金的注入,是农业和涉农企业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另外,资本进入还有利于涉农企业吸引人才和提升品牌效应,对解决农业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将大有裨益。

除了投资,农村金融服务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宜信公司就是一家提供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融资及租赁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他们正在尝试在农村地区和农机经销商合作,组成一个风险和收益共担的结合体。

宜信公司融资租赁部总经理周湲认

为,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正在突飞猛进,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农机大国,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和土地集中提速,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将逐步普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关键瓶颈,对于农民而言,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农机补贴显得杯水车薪。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宜信公司近些年展开了对农户、合作社、经销商等的农机租赁和金融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12-06/30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