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机械化占据半壁江山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8-23  互联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高地隙喷药机防治棉花病虫害。(刘世全陶宏摄)

□本报记者蒋善军

农机既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也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规模推广的物化载体。当前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这个比例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大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折,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新时代。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种植品种间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研发能力弱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那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农机将主导规模农业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全面短缺的转变,招工难由沿海向内地扩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同时,中国农作物种植集中度逐年提高,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前10位之和已经高达80%。集中度的提高,为中国农作物实现区域化种植提供可能。

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农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机生产组织方式处于一个深刻变革阶段,政府正因势利导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中国的农业装备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升级的转型期。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表示,一方面,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农民合作社,都是以农业机械作为主要生产手段,都是以机械化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没有农机,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就难以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可以说,农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

今年黑龙江面临罕见的雨雪春涝灾害,当地787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发挥组织优势和高性能机械的装备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活雪散垧、开沟排水、整地播种,虽然春播起步晚,但进度快,把农时抢了回来,作物基本播在丰产期。

另一方面,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农民种养意愿、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玉米机收快速发展,推动了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机插秧应用步伐加快,推动了南方水稻“单改双”;由于油菜品种问题,机收仍是薄弱环节,农民费工费力,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从耕、种、收到种子处理、植保、产后初加工,都对农机作业服务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当前,解决农忙时节农业生产缺人手、技术推广难到位、作业质量难保证等问题,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宗锦耀司长认为,要以培育作业服务市场为重点,以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建立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政府的支持服务为保障,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程度高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既为规模经营主体也为一般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程化、高质量的农机作业服务。

旺盛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预示着农业劳动机械化主导时代的到来。

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必须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可以拥有农业生产资料,农民购买、管理、使用农业机械热情高涨,这样就使得我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春天到来。“现在国内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联合收割机超过50万台,中小型农机具配套超过3000万台,这些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水平,主要是农民数量多、农业规模巨大。”

农业机械化的作业率到底有多高,是衡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标准。目前农业机械化最好的是种植业,其次是水产,然后是畜牧业。种植业中小麦最好,全国平均有90%以上,小麦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其次是水稻,在70%;第三是玉米。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目前普及率最高的主要是20~40马力的农业机械,100马力以上的很少,而国外大功率农业机械用得很多,技术先进,价格相对昂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

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相关人士介绍,中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作物品种之间与各个品种内部不平衡的状况。区域方面,各地起点有所不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70%的已有3个省,处于40%~70%区间的有16个省,小于40%的还有12个省。作物品种方面,目前小麦的农机综合水平最高,达91.26%,其中机收水平达88.46%,而棉花的机收水平仅为3.97%,油菜、马铃薯、花生的机收水平分别为10.69%、14.17%、19.89%,远低于其他大田作物。

果园机械化刚起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果树所所长刘凤之以果树机械化为例介绍了相关情况。

刘凤之表示,果园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果园机械化将日益成为推广果树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重要平台,日益成为推动果树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总体来看,中国果园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果树生产仍存在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随着果树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提高果园机械化生产水平。

目前,中国果园机械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机的设计制造与农艺专家之间缺乏交流,果树种植和栽培管理模式与机械装备不能相互配套问题特别突出。果园标准化生产主要是从农艺角度开展,缺乏对机械装备和设施的考虑,没有预留机械装备和设施的安装及使用空间;同时,果园机械装备的研发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果树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通过对辽宁、山东、陕西、云南、浙江等省果产区的调查,果园农机使用情况都很差,一些大型果园农机利用也几乎为零。二是研发经费不足,果园专用机械研发与应用落后。由于中国果园机械化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对果园机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投入远不如粮棉油麻等大宗作物相关机械的科研投入,致使果园机械相关人才缺乏,果园机械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工作落后,果园机械的研发、推广远远滞后于粮棉油麻等大宗作物机械的发展。三是果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与粮棉油麻等基本种植业相比,果树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缺乏,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滞后,企业售后服务能力低,农机销售市场、作业市场和维修市场缺乏规范。

专业服务将引领农机化

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呢?

宗锦耀司长表示,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需要培育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核心是加快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支持农机专业户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引导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普通农机专业户和农户,采取带机具、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创建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鼓励一部分农机合作社既成为周边农户机耕、机播、机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又成为自己经营流转土地的农业生产主体,全链条获取收益,使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壮大。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合作社联社,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全程化的作业服务能力,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全面的装备支撑。

刘凤之所长建议,首先,应设立国家科技专项,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中国果园机械相对匮乏,果园机械作业复杂,设计、工艺要求难度大,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果园机械的科研投入力度,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果园机械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同时,制定实施多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例如设立果园机械购置专项补贴,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果农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实施农机作业和技术补贴,加快果园机械化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应用。

其次,应加快农艺、农机融合技术协作机制。建立农艺和农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整合现有农艺、农机科研力量,建立农艺、农机融合研发与应用行业重点实验室,组织农艺和农机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和生产企业联合攻关。

第三,应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做好农机手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第四,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具效益。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督促企业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高售后服务能力。规范农机销售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在用农机质量调查,提高农机装备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加大农机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将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等项目实施范围,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推广能力。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8-23/30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