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秸秆焚烧何时到头?

网友投稿  2013-07-05  互联网

□本报记者吴俊生

6月中旬,黄淮海地区的麦收已进入尾声。6月17日,记者乘坐京沪高铁一路向南,进入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之地时,成片成片被火灼烧过的光秃秃的麦地扑入眼帘。偶尔,还有缕缕青烟飘荡在空中。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也是屡屡遭受秸秆焚烧困扰的地区之一。尽管上有政府的高压监管和各种激励,“萝卜加大棒”,却并未能阻止农民焚烧秸秆。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回收售卖,都不如“一烧了之”来得干净利落。

秸秆还田,究竟有多少关卡有待翻越?

秸秆:被埋没的资源

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秸秆焚烧监测日报显示,山东、安徽、江苏是当日秸秆焚烧火点最多的三个省份,其中,江苏共有86个,山东共有34个,安徽共有24个。

不仅仅是黄淮海地区,也不仅仅是小麦,近年来,农作物秸秆已成了农业需要攻关的一个大课题。农村生活方式改变,原本主要用作燃料的各种农作物秸秆缺少了大量消化的渠道,农民被迫“一烧了之”。每到收获季节,雾锁城市的现象就一再上演。

秸秆焚烧最大的危害是环境污染。有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将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浓度比平时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三倍。

为了遏制污染,国家曾三次发文要求提

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早的一次是在2008年,当时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解决由于秸秆废弃和违规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

问题的另一面是,秸秆既是废弃物,但同时更是资源。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可再生的生物资源,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有机物质外,还富含氮、磷、钾、钙、镁和硅等矿质元素。有学者统计表明,豆科作物秸秆含氮较多,禾本科作物秸秆含钾较丰富,作物秸秆提供的养分约占中国有机肥总养分的13%~19%,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这理应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截至2007年的数字,除杂粮外,中国秸秆总量已达7.47亿吨,约占全球秸秆总量的20%~30%,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谷物的秸秆产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

如果从秸秆转化肥料的角度看,有人做过测算,6亿吨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相当于400万吨尿素、700万吨过磷酸钙、700万吨硫酸钾,而2005年中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也不过2229.3万吨、743.8吨和489.5万吨。

农学家还对秸秆还田后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在基于相同氮磷钾肥料施用的前提下,秸秆还田可使小麦产量增加13%~20%,使水稻产量增加7%~8%。

秸秆在农业循环利用上的意义不止于此。近30年来,由于化肥养分利用率偏低和整体用量偏高,部分耕地出现了较明显的酸化问题,这已成为影响耕地质量和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应用示范表明,秸秆还田或利用秸秆进行肥料化生产的产品可改善土壤环境,尤其是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增加土壤孔隙度,解决土壤板结难题,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农业部出台的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曾明确提出,要在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等补充耕地多、酸化较严重的省区,推广应用包括秸秆还田在内的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

直接还田面临“三道坎”

应该说,目前农作物秸秆中的大部分已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再利用,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应用途径包括: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用于生物质能源。

在这当中,秸秆直接还田是最现实、最经济、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不需经收集、运输、加工、抛撒等作业就可完成,因而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秸秆再利用方式。

但是,各地屡屡发生的秸秆焚烧现象说明,要让农民真正接受这一最有效的再利用途径,还是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第一道坎就是要提高秸秆还田的机械化程度。

秸秆收集和还田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这在以人工和畜力劳作为主的地区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在人工成本日益飙升的今天尤显突出。因此,提高农作物收割和秸秆收集的机械化率,是实施秸秆还田最首要的一步。目前,在地块大且连片的平原地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较快,但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要实现大规模的农作物机收还比较困难。

实施机械秸秆还田,要求收割机械配备二次粉碎和旋耕装置。实际上,现在很多收割机械尚未配备类似的装置。除此之外,收割机在工作时,要启动二次切碎装置,旋田时往往要耕作两遍才能达到埋茬和耕地的农艺要求,这就需要多耗功率、多耗油,无形中增加了农田作业成本,这也是很多机耕手不愿意进行秸秆还田作业的原因。

概而言之,目前秸秆还田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技术成熟度不高,农业作业人员对实施秸秆机械还田的积极性也不高。

第二道坎是要推行简便适用的秸秆腐熟技术。

如果说对于东北、西北等一年一茬作物地区,实施秸秆还田机械化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在南方稻作区和黄淮海地区,研发简便快捷的腐熟技术就显得更为关键了。因为这些地区茬口紧,如果不能及时腐熟,势必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据山西新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马新立介绍,目前国内秸秆腐熟剂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秸秆分解速度慢;二是秸秆利用率低。据其介绍,他和他的团队经过科研摸索,近年来开发出了耕层有机物快速发酵技术,可以将秸秆直接撒在地表,旋耕2~3遍,然后加入复合菌发酵,5天左右就可以播种或移栽,而且秸秆有效利用率可达到100%。

最后一道坎同样不容忽视,秸秆还田并非是简单的“一还了之”,难点在于“科学还田”,这一点有待于深入宣传和普及。

根据农业专家的建议,秸秆还田应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一是秸秆还田的数量要适宜。秸秆还田的数量过多过少都不好,过多会影响当季作物的生长;过少起不到培肥改土的效果。

二是秸秆还田时要增施速效氮。秸秆翻埋分解初期往往会发生微生物与农作物争氮,导致农作物黄苗。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时,同时增施碳铵225公斤/公顷,以保证后茬作物苗健康成长。

三是秸秆还田后要保持相对湿度。秸秆腐解最适宜的湿度是饱和持水量的60%~80%,若土壤水分不足,有灌溉条件的应及时补水。

四是带病秸秆不能直接还田。为防止

土传病害,有水稻白枯病、玉米黑粉病、大豆叶斑病菌的秸秆,不能直接翻埋还田,应将带病菌秸秆运出处理,彻底切断污染源。

秸秆制肥的两个瓶颈

除了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还可以制成

商品有机肥或无机-有机复混肥,这是秸秆还田的另一大途径。

这种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过腹还田。秸秆先作饲料,经禽畜消化吸收后变成粪、尿还田。二是废渣还田。秸秆气化后形成的废渣经处理作为肥料还田。三是堆沤发酵还田。经发酵的秸秆可加速腐殖质分解,制成质量较好的有机肥,或在此基础上制成有机无机复混肥,作为基肥还田。

但是,秸秆制肥目前还存在两个突出

的障碍。

一是秸秆来源分散。对加工企业而言,收集、运输、储存成本较高,在收购价不可能大幅提升的情形下,农民售卖秸秆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秸秆制肥属于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虽然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但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对成本变化极其敏感。

以秸秆回收为例,据某业内人士介绍,如果按照载重6吨的家用小型卡车核算,由于秸秆重量轻、体积大,一车只能拉2吨。而收集2吨秸秆,需要五六个劳动力耗费一天时间。按照每个劳动力每天60~80元计算,一天仅劳力支出就得4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车辆运输的油费、磨损折扣费等,即使一吨麦秸卖到500元,农民也没有多少利润。“如果这些劳力到工地做小工,一天赚钱可能不止60块钱。所以,收秸秆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运输秸秆的卡车也一样,还不如去跑运输,赚钱会更多。”

二是秸秆制肥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秸秆来源广泛,物料内部组分和含水量指标差异较大,再加上目前秸秆制有机肥的工艺路线尚不成熟,如何保证肥料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农民利益同样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尤其要指出的是,目前,对秸秆肥料化生产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国家层面也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程,不利于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管。显然,补齐这方面的短板,提高秸秆利用率,还有赖于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7-05/30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