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追问“毒大姜”隐藏的秘密

网友投稿  2013-06-0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玉东

“五一”过后,有关山东潍坊峡山区王家庄姜农在种植姜时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的事件一经《焦点访谈》曝光,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到菜市场中生姜滞销,上到国家领导人在高层会议上从此事论及食品安全。那么,“神农丹”是不是合法生产的农药产品?使用时要遵守哪些原则?为什么姜农不顾包装说明上严禁在蔬菜瓜果上使用?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滥用农药“神农丹”会有多大危害?记者采访了众多业内人士,一层层地揭开了事件中的真相。

很多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神农丹”在严格按规定使用时,杀虫效果非常好,但这次却因为农民滥用而出了问题。“毒大姜”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使用农药不安全、不科学,板子要打在使用环节,绝不能因为使用环节的问题,毁了一个很不错的品种。有关部门要想办法帮助农民从思想上建立安全科学用药的意识,掌握安全科学用药的技能,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神农丹”绝对不能乱用

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名为“涕灭威”的农药,它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特殊之处是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后,作用于作物的整个生长季。正因如此,“神农丹”的包装上会印有“严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字样及骷髅标志和红色“剧毒”字样。由于其超高的性价比和较好的防效,农民和经销商才铤而走险使用这种农药,针对替代产品,专家们也提出了大姜种植中,防除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的农药替代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克斌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生产的涕灭威主要作土壤处理,通过穴施或沟施来防治地下害虫,产品登记在棉花、花生、烟草、甘薯和花卉等多种作物。由于产品可以被作物根部内吸,所以还可以兼防地上部分的多种害虫,如蓟马、蚜虫、叶蝉、粉虱、蝽象、红蜘蛛、潜叶蝇、甲虫。该产品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且速效性特别好,一般在施药后数小时即能发挥作用,药效可持续6~8周。由于其残效期也较长,最长可达80多天。而且该产品属于高毒农药,所以只能通过颗粒剂形式使用,并且一般在播种时,与种子一起播种。

目前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生产该产品,其80%涕灭威原药登记有效期到2017年6月28日,而5%涕灭威颗粒剂的有效期是2018年6月23日。登记作物是在棉花、花生、烟草、月季和甘薯上,防治对象分别有蚜虫、线虫、烟蚜、红蜘蛛和茎线虫病,施用方法均是沟施或穴施。

而涕灭威作为杀虫剂及杀线虫剂,对棉花、马铃薯和柑橘等大宗作物进行害虫防治。曾在美国、巴西、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和英国等国家获得登记,但目前很多国家都已经对其采取了禁限用措施。由于对人体及环境安全有潜在的巨大风险,2009年1月1日,美国涕灭威的使用进入最后管制行动。美国环保局于2010年10月7日宣布,同意登记公司拜耳的取消登记申请,撤销登记的生效日期为2012年12月19日。而巴西国家卫生监督机构(ANVISA)在去年中旬也取消了“涕灭威”的毒性评估报告,并禁止拜耳公司在该国境内生产销售、应用任何“涕灭威”农药。

2011年末,秘鲁农业部植物与动物健康管理局取消了涕灭威的登记,并于2012年2月下令淘汰涕灭威的使用,从2月1日起为期90天撤出市场。

违规用药是罪魁祸手

近年来,随着大姜经济效益的提高,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而大姜癞皮病(又称姜蚧、大姜根结线虫病)也频繁发生,对大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查询相关专业资料显示,生姜的癞皮病又称大姜根结线虫病,容易在砂质土壤及连年耕种生姜的地块发生,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则可对其进行有效抑制。种植生姜的农民一致反映,根线虫病近几年来日趋严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亩地刚开始种时产姜能达9000斤至1万斤,接下来产量逐年减少。就算1块钱一斤,除去成本4000多元,姜每年就种一季,一亩地一年也就赚2000元。而实际情况是,每斤鲜姜0.7元是公认的保本价,潍坊当地亩产5000斤左右。姜农反映一亩地生姜,每种两年就要亏1500元以上。连续两年的大亏本,也是驱使村民用药以降低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村民来说,他们无法决定市场的价格,只能设法提升生姜的产量及品质。生姜种植三四年后,老姜田很容易出病害,线虫病、姜瘟等一出现,对产量影响很大。收益越来越少,使得一些人试图通过使用违禁农药来提高种植效益。

针对“神农丹”农药和生姜种植中要防止地下害虫蚕食的用药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告诉记者,国家早已认定涕灭威禁止在生姜等蔬菜瓜果类作物上使用,所以姜农将其用在蔬菜瓜果上是错误的。防治生姜等蔬菜瓜果的地下害虫,可以选用阿维菌素、辛硫磷和毒死蜱等颗粒剂,根据使用的技术要求,按规定剂量进行沟施和穴施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生姜田间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有很多药剂可以选择,只是性价比方面有所差别。联保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蒋占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当前市场流通的主要是5%神农丹颗粒剂,每吨售价在2~3万元,每亩用药成本为30元左右,对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15%毒死蜱颗粒剂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很好,但用量较大,每亩地要使用两公斤左右,每亩用药成本在60~80元。阿维菌素在市场上流通较多的是颗粒剂、缓释颗粒剂、微囊悬浮剂和乳油等,对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很好,但每亩用药成本在60~100元,很难让农民接受。而辛硫磷的成本很低,但对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该产品见光分解,持效期短。还有一种对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防效都很好的药剂——噻唑磷,主要是10%的颗粒剂,每亩成本在180~240元。

当然,除了经济利益驱动还有小宗作物用药选择太少。

小宗作物绝不能滥用药

神农丹在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方法上都有严格的限制,是严禁使用在大姜种植过程中的。但另一方面,记者查询了权威网站相关信息获得的结果是,没有登记在生姜上的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的药剂。所以此事件还反映出登记和可使用在小宗作物上的农药过少也是导致农民盲目用药的重要原因。

毒生姜事件与海南“毒豇豆”、福建“毒乌龙茶”、山东“毒韭菜”和湖南“毒金银花”等事件一样,都是农药未按标签要求不规范使用的典型案例,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汪建沃如是说。此事件也反映出国内小宗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无药可用、乱用药、滥用药、用错药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小宗作物生产中使用未登记农药现象十分严重,超登记范围、不按农药标签要求用药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小宗作物的生产安全,而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汪建沃介绍说,目前,国内累计批准且在有效期的大田农药正式登记产品已突破22000个,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多达近700个。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愈演愈烈,以阿维菌素为例,其单制剂及各种复配制剂登记数量多达几百个,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而用于金银花、苎麻、芦苇、草莓、杨梅、茭白、中药材、食用菌等小宗作物的农药几乎是凤毛麟角,有的甚至是空白。这就反映出国内小宗作物“无登记农药可用”矛盾越来越激烈。

在小宗作物上的农药登记和使用上,美国和巴西等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在1971年,美国首次发布作物分类,现已制定了包括小作物在内的科学、完整的作物分类体系。包括多数高附加值的作物,如大多数果树、蔬菜、草药、香料、花卉植物等,均属于小作物。美国农业部与加州农业实验站还共同建立了区域小作物研究项目,为美国小作物农药登记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巴西于2010年2月公布的农药登记条例着重解决了小作物用药的登记难题,为小作物用药登记铺平了道路。

目前全国总计300多个农药品种中,只有21个品种为高毒农药,高毒农药产量占国内农药总产量不足5%,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如是说,其中十几个品种的高毒农药尚未出现好的替代品种仍在生产,如克百威、甲基异柳磷、涕灭威等品种,而对这些品种的的经营、使用和管理,国家应严格限制和明确要求:一是要求进行专门销售,对粮食和作物产区的销售用药有所控制,如非水果用农药就不允许销售给水果产区,需要专门的销售门店和专业的植保人员来指导这类农药的销售和用药;二是提高对其使用的要求,高毒农药不是谁都能用。而强制禁限用高毒农药,由于部分替代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国内尚没有特效药。若引用进口药替代,成本太高。

从蔬菜、水果种植到牛奶、红酒生产,农药的违规乱用、超量使用,渐成“舌尖上的安全”的杀伤利器。袁会珠告诉记者,农药滥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缺少比农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替代技术。不仅仅农产品,土壤、地下水等农药残留也在增多。政府部门应制定严格标准、监管不留死角,才能刹住农药滥用,平复公众焦虑。还应大力推广生态种植精细田管、研发物理方法防虫除虫、改进升级低毒低残留农药、更新提高农民技能等,都需要相关部门在农药监管之外积极摸索,科学种植、科技兴农,健康才有保障,农业才有未来。

因此,杜绝农民违规使用农药,除了加强监督和宣传教育,研发、推广农民用得起、效果好的低毒农药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在这方面,企业的作为责无旁贷,相关扶持政策、财政补贴和科普工作也必不可少。财政补贴使价格昂贵的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这种具有内生力作用的办法让人们乐于去做,效果事半功倍,扎实可靠。(小宗作物用药指南详见本期农药周刊5版你问我答)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6-07/30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