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种业跌入过剩危局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4-05  互联网

当前的种子市场呈现如下情况,令人担忧行业会跌入过剩危局。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生产、流通成本不断攀升;种子市场容量是刚性稳定的;随着科学种田技术水平的提升,单位用种量下降;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低迷的阴影下,农户用种支出呈小幅下滑之势。其中最困扰种子市场的难题就是种子生产成本上升、而价格下滑,库存还在不断增长。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数据,中国种业市值2011年为1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起步较晚的种业利润较高,吸引了众多资本和企业涌入。当前种业面临通胀风险,产品过剩、价格上涨。玉米种子过剩已经到了“一年不生产也够用”的地步。

在全国1000亿元种子市值中,主要农作物种子类68.2%,蔬菜花卉类占26.8%。其中,玉米种子占38%,水稻种子占27.9%,小麦种子占21.9%,棉花种子占7.1%。从当前来看,占据市值六成以上的玉米和水稻种子市场,过剩均超过50%;而从今年企业制种计划来看,明年过剩形势将更严峻。

供应过剩导致卖种困难,由此引发出一场种业价格战,让企业不得不“断尾求生”。价格战很可能让种子市场陷入低水平竞争状态,注重研发投入的企业生存艰难。

种子销售市场不旺

当前,全国种子市场自南到北相继启动。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今年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充足,目前零售均价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不同品种间价格差距拉大,往年的销售高峰难以再现。

供应过剩加剧 根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的调查统计,种子市场呈现严重过剩局面,尤其是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两杂”种子。

2013年杂交玉米种子总供给量21.2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最多5.5亿亩,需种量不超过11.5亿公斤,预期期末库存将创10亿公斤新高。杂交水稻种子总供给量4.1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维持在2.6亿亩,需种量不超过2.7亿公斤,加上不到2000万公斤的出口,预期期末库存将达1.2亿公斤的高位。与2012年相比,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从过剩26%、60%增长到58%和85%,尤其是玉米种子过剩形势严峻。

市场价格分化 今年各类作物种子的销售价格均出现明显分化。第一是新的优良品种、区域优势明显的品种价格坚挺。黑龙江早熟玉米“德美亚l号”种子70元(公斤价,下同),湖南两系杂交稻“两优1128”种子120元。有个别品种价格还有大幅上扬,重庆“Y两优6号”稻种120元,上涨20%,吉林早熟玉米种子“瑞兴11号”36元,上涨20%,湖北“鄂杂棉10号”270元,上涨10%。第二是高质量精选品牌品种价格基本平稳,东北地区“先玉335”每袋(8000粒)80~85元。第三是普通大路货种子价格有一定程度下降,普通包装“郑单958”14~17元,湖南普通“早杂”种子20元,下降5%~8%。第四是滞销品种价格大幅下降,吉林“哲单8号”16元,下降近50%。

销售高峰短暂 从销售进程看,严重供过于求驱动种子公司提早向销售渠道布货。但由于前几年种子销售呈现价格高开低走现象,提早购种农民多半吃亏,加上粮食收购价格偏低,农民手中余粮量大等原因,农民购种时间普遍推迟并缩短。今年初种子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往年,销售进度明显放慢。从销售方式看,经销商通过经纪人将种子直送农户赊销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大,销售进程过缓,促使种子公司和经销商加大了直销和赊销力度。

尽管有以上诸多问题,但有关部门预

计,今年整体价格不会大降,仍与去年相比将持平或略降。原因在于:一是去年制种的土地租金、农资价格、人工工资上涨10%以上,推动种子生产成本上涨5%~10%;二是种子需求量相对稳定,农民不会因为价格低就多买;三是农民更看重品种,种子投入占生产投入的比重不大,农民一旦看好某品种,不会轻易选用替代品种;四是企业出

于保护品牌形象的战略,更倾向于通过加大批零差让利零售商、赠送农民礼品和强化售后服务等方式来促销,也不愿降价。

但是,种子销售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限性,在供大于求形势下,种子滞销就意味着赔本。降价也很可能在所难免。

种子生产过剩加剧

全国农技中心综合各地制种计划数据、种子生产监测点信息和对部分重点企业的调查,认为今年“两杂”制种面积将有所下降,但过剩势头仍未难以缓解。

今年全国杂交水稻制种计划面积仍将

达到174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预计产量3.25亿公斤,加上有效库存1.1亿公斤,2014年可供种量是需种量的1.6倍,种子过剩可能会超过50%。杂交玉米计划制种面积395万亩左右,比去年减少40万面,预计产种14亿公斤左右,加上今年有效库存近10亿公斤,明年可供种量是需种量的2.1倍,种子过剩将超过100%。

尽管“两杂”种子供过于求的局面严重,但制种面积却为何难以大幅下降?

首先,良性需求推动种子生产面积增

加。近几年新审定品种迅速推广,必然会扩大制种规模,如“京科968”等。市场畅销且库存较低的品种,为应对制种风险和成本上涨,不得不大幅增大制种面积,如东北地区畅销的德美亚系列等。

其次,大企业为稳定优质制种基地、着眼长远发展,被动地保持与往年相当水平的制种规模。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制种面积增加。大企业都认为在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下可以靠实力打败竞争对手。

第三,有新进入者还在扩大制种面积。

这些新进入者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不少新进入企业因无库存压力,依然有扩大制种面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愿望,专业制种公司也存在着无订单盲目生产的现象。再加上种子非法经营的地下产业链依然存在,私繁滥制者也盯上了市场畅销品种。

除此之外,一些业内专家也认为,玉米种子持续供大于求是由于有关部门审定新品种过多过快。一般培育一个杂交品种需要6~8年,但有些单位快速求成,采取所谓“克隆”技术,或改头换面、或以假充真,两三年就鼓捣出好几个新品种。

统计显示,近十年全国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约4000个。2010年全国种植约1200个玉米品种。其中,种植面积3000万~7000万亩的只有3个,总面积约1.5亿亩;种植面积600万~3000万亩的无;种植面积100万~600万亩的有72个;种植面积50万~100万亩的有67个品种;种植面积10万~50万亩的有480个;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下的有400多个。一些杂交种多是卖上三年两载就消声匿迹。

种业发展阻碍不小

从种子生产来说,有规模的生产企业配合制种基地共同良性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过剩的关键。

虽然正规制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改善,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形势并不乐观。据统计,2007~2011年,杂交玉米种子销量前5位企业杂交玉米种子销量从2.99亿公斤降到2.64亿公斤,销量占比例降低3.5%,销售额占比例下降6.2%。由此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销售额降低幅度高于销量,反映出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销量前十位中的4家都以销售“郑单958”为主,反映出国内企业品种同质化严重。

近10年来,国内“两杂”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总面积的比例,水稻从65%减至30%,玉米从58%降到50%。除了市场品种数量增量较大,瓜分了单个品种的市场份额原因外,同质性品种多、可替代性强,也是导致每个品种推广面积大幅下降的原因。

更令人担忧的是,去年大企业主动调减制种面积,而中小企业新增制种面积较多。同时,杂交水稻种子企业也显出了靠数量拼市场的苗头。2012年玉米制种面积同比增加6%、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增加14%。

由于制种企业的不断变化,与其配套发展的制种基地的情况也比较混乱。甘肃省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稳定的制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占据国内玉米制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年产种量占到国内用种量的60%左右。根据《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是国家布局的三大粮食种子基地之一,但是,甘肃基地近几年的发展令人担忧。

据酒泉市种子管理站调研,今年仅敦煌先锋、欣地农业科技、巨龙腾飞和玉米原种场等4家玉米制种企业上年库存就高达3060万公斤,造成2013年制种订单急剧萎缩。当地2012年玉米制种亩成本平均达到1315元,较上年增加150~200元。土地流转费用和劳动用工费用逐年递增,玉米制种成本上涨不可逆转,但这与今年玉米制种代繁订单价格下降矛盾,企业只能放弃订单。

另据张掖某制种企业反映,今年所有的种子公司都压缩了生产计划,张掖制种面积减少40%,原因就是积压严重。同时,在正规企业缩减制种面积的同时,非法企业却忙着生产。合法生产的种子严重过剩难以销售,而假货和侵权种子的生产成本很低,合法者竞争不过非法者。同时,这部分种子数量众多,但无法统计,给市场预测带来难度,加剧了市场的混乱无序。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4-05/30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