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金正大:领跑者的风采

网友投稿  2013-01-30  互联网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大楼

 

金正大创新“种肥同播”技术,提高机械化施肥水平

 

金正大新型肥料产业园区

 

2013年1月18日,首都北京晴空万里,人民大会堂里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3000多名代表的眼前,在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下召开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这是国内针对企业和个人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最高奖励,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和追求。

在此次获奖的330个项目中,山东金正大公司“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赢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化肥企业首次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本次大会此奖项上肥料行业的唯一获奖者。怀抱获奖证书,公司副总裁陈宏坤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作为从申报到答辩一系列激烈竞争的亲历者,他怎么能不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说起来,这是金正大第二次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捧回获奖证书。三年前,他们就以“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但比较起来,刚刚获得的这一次奖项是针对一个创新体系而不是一项具体技术,所以“含金量”更高、获奖难度更大。这一次与金正大并肩获得相同奖项的单位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仅从这些获奖伙伴的规模与知名度,就可以想见获得这一奖项有多么不容易。

15年来,金正大在科技创新之路上求高、求新、求实,让创新平台建设与企业发展水乳交融,如影随形,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实践者。

 

创新:企业的灵魂

获得大奖是有原因的,这些年金正大发展用“天天都在变,一年一个大变化”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2010年,记者走进金正大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他们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整齐的生产线、设施完备的职工之家。到了2012年底再次来到金正大,就完全被他们颇具现代风格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大楼“震”住了。宽敞明亮的一楼展厅,琳琅满目的二、三楼实验设备,设备齐全的四楼以及一个个专家工作室,看着安静的实验室中众多身穿“白大褂”埋头实验的科技人员,总有一种走错门的感觉――这是在化肥企业吗?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金正大筹建的,这是一个集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转化、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而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这个标准高、设施全的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大楼,不但在山东屈指可数,就是在全国范围恐怕也很难找到第二个。

在这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这些泰斗级人物是领衔的特聘专家,专家队伍中则有土壤、肥料业内大名鼎鼎的林葆、李家康、张民等一系列权威人士。仅这个中心,就有人员210人,科研场所的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研究实验仪器360台及中试设备41台(套),专家们在这里有自己的工作室。“岛津ICP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等名目繁多的仪器和设备,这些设备原值累计就达3500余万元。而在科研大楼之外,缓控释肥国家工程中心还拥有投资近千万元建设的大型智能温室。从东北三省、华北平原、两广地区等地采集来的各类土壤在不同的湿度温度进行着肥料效果试验。在整个金正大公司,现在拥有各类开发研究人员412人,公司外聘19名尖端的科研专家中有7名来自国外,国内外有220名专家以特聘顾问或科技专家的身份在金正大承担着科研任务。

在金正大,创新平台还远不止一个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金正大已拥有复合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中美缓控释合作研究中心、山东省新型肥料创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发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4项国家发明专利、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三个国家重点新产品。

科技创新,为金正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超前:发展的保障

金正大的发展缘于他们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的发展观,缘于他们的眼光独到、观念超前。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一直认为,企业要做大做强,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找市场。产品必须要有科技含量,不断创新,必须走在行业的前列掌握市场主动权,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在以科技创新主导企业发展的思路下,金正大才大踏步向前,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1998年8月金正大公司的前身临沂金大地复合肥有限公司成立算起,到现在也还不到15年。短短15年,金正大从普通的复合肥企业大步迈入缓控释肥领域,并领军这个行业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这些第一,是他们及时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回报。

2004年,国内的三元复合肥还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但从这一年开始,金正大从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依靠技术创新的力量走上了开发农民“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之路,及时抓住了中国的肥料利用率低、缓控释肥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大的商机。这一年,金正大从山东农业大学引进缓控释肥专利技术,开始产业化开发。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到现在金正大已经研制出12个系列上百个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新产品,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就整个复合肥大局来说,近些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开工率仅25%~30%左右。再看看金正大,因为占据了缓控释肥等高端产品和科技研发之先,因为拥有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产品一直畅销,他们的开工率维持在75%左右。

15年时间,金正大在既无资源优势也无地理优势的条件下飞快地成长起来,产能规模从成立之初的一条5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发展到目前山东、河南、安徽、辽宁、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十大生产基地,年产各类肥料450万吨,其中缓控释肥的产销量连续七年居行业第一位。现在,他们的总资产已经超过65亿元,全年的销售收入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而在金正大的业绩中,其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这些年来,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快速发展在金正大可谓水乳交融、互为因果。

超前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金正大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利用科技创新把缓控释肥产业做得风生水起,随后又以超前意识关注节水农业,自用创新平台自主研发生产高端水溶肥产品。2011年,他们在公司本部兴建新型肥料循环经济园区,大手笔启动了山东菏泽生产基地12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的建设。紧接着,又斥资60亿元在贵州瓮安建设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项目。在硝基肥生产中,金正大突破传统生产方法,规避了传统酸磷肥工艺对磷矿要求苛刻的困难,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同时副产高纯度石膏。从这些丝丝相扣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布局不难看出,金正大在以缓控释肥“节肥之旅”之后,正以中低品位磷资源利用的大手笔切入水溶肥的“节水之旅”。他们的超前思维,无非是从科学发展观上寻找的出路。

 

服务:企业的责任

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大楼,悬挂着这样一条标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这标语是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拟定的。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缓控释肥的领跑者,金正大在尽自己所能把创新平台与行业中人共享,提升整个行业科研创新水平。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与国内外4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于2010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由金正大牵头组建了“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榜样的力量与联盟的作用,使得国内缓控释肥的研发、推广整体快速走到了世界前列,多种类型缓控释肥异彩纷呈,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

一个企业领先于行业并促进行业的整体前行,这一点,金正大可谓居功至伟。

金正大另一件居功至伟的事是对于缓控释肥的大田推广。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缓控释肥由于成本高,仅仅能使用在草坪、花卉等经济作物上,很少能在大田粮食作物上发挥作用。金正大从制造开始,在规模、工艺、材料上入手把缓控释肥的成本降到农民可以接受以后,接着以创新服务模式,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

近两年来,金正大从袁隆平院士“良种、良肥、良法”的种植模式得到启发,以“种肥同播”技术作为缓控释肥产品推广的载体,在全国成立了500个农化服务队,购买了25000台种肥同播机,培训出3万多个机播手推广“种肥同播”技术。

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周官庄村的周志柱是金正大第一批“种肥同播”机播手,他说,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种肥同播”省肥、省工、高产的效果十分明显。经过这两年的推广示范,他所在的村已有六成农户采用。他讲述到,“种肥同播”在玉米上使用为例,免耕直播每亩可以省去耕地费用30元;单粒播种每亩又节省种子约15元左右;播种的同时使用了缓控释肥,每亩省去了30元左右的追肥费用;同时不用间苗、追肥,省去了1~2个人工,这一施肥技术每亩可节约100元左右种植成本,且缓控释肥增产15%,综合节省200~300元/亩。

7年来,金正大通过推广“种肥同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等农化服务,缓控释肥累计推广20多个省,推广作物面积达到6000多万亩,作物增产15%~25%,节省氮肥30%~50%,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约15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金正大也以150万吨的缓控释肥产能,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基地,在全球范围率先实现了大田作物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作为缓控释肥产业的领跑者和实践者,金正大又一次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前。他们的创新平台、他们的创新机制、他们的创新产品、他们的创新服务为行业带来财富,给农民带来福音。金正大创新之道,折射出化肥行业发展之道,没有创新就没有化肥产业健康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化肥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未来。金正大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谁抓住创新先机,谁就有可能实现新跨越。

金正大,实至名归。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1-30/30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