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蔬菜安全”是网络敏感词。如果一个陌生人闯入这个位于胶东半岛的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想就蔬菜农残超标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进行调研时,你面对的要么是官方的婉言谢绝,要么是菜农的激烈声辩。
在当地,这确实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话题。原因很简单,近年来公众和媒体对寿光蔬菜的质疑声不断,矛头直指菜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可能存在的使用激素的行为。在寿光人看来,这些指责大都是误解,甚至是对寿光“中国蔬菜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蓄意诋毁。
毋庸置疑,在农业生产链上,农业投入品是至为关键的一环,某种程度上,公众对蔬菜品质的质疑,就是对农资产品的质疑。从这个意义而言,寿光的农资使用和监管才是公众心中最大的疑云。9月中旬,本报记者赶赴山东省寿光市就此展开调查。
质疑一:市场有“黑药”?
单方禁用难以杜绝药害,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最关键
农药残留超标是寿光蔬菜屡屡被攻击的对象,一些针对寿光的负面报道将农残超标的罪魁祸首归于寿光市场私下出售的“黑药”――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
寿光究竟有没有“黑药”?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农资销售员对记者坚称“有”。他说,这些农药肯定是不公开的,只对熟悉的菜农出售。
但是,在随后的采访中,这种说法被多人否定。寿光市千昊农资有限公司经理杨绪明是一位资深农药经销商,他认为寿光的农药管理可能是全国最严厉的。据介绍,在寿光,除了国家列入目录的禁用农药外,当地还对一些可以应用在诸如棉花等大田作物上的中毒农药都一并禁止了,这其中包括水胺硫磷、灭多威和氧化乐果等。他的说法得到了寿光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队长信俊仁的证实。信俊仁承认,考虑到寿光大棚蔬菜多的实际,寿光的农药监管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向前又迈进了一步。
不过,这种“一刀切”的监管方式尽管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违禁农药流通,但并不足以保证根绝所有“黑药”。当地一位农药经销商透露,虽然国家允许生产的一些合法农药在寿光也被拉入了黑名单,但这尚不能完全杜绝菜农使用,原因就在于寿光周边的县市并未禁用,出了寿光,这些所谓的“黑药”并不难买到。
更重要的解决方法可能不在“堵”,而在“疏”。据杨绪明的观察,目前国内90%以上的蔬菜农残事件是因农民不懂农药常识而酿成的,与农药本身无关。据了解,寿光农药市场占九成以上的产品是高效低毒甚至无毒的国外农药和国内的生物农药制剂。这些农药一般有3~7天、最多10天左右的安全期,出了安全期采摘的蔬菜,农残完全可以达标,对人体无害。
“部分菜农为了赶上好价钱急于出售,往往忽视了农药安全期,提前采摘导致发生农残事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人身上。”杨绪明说。
质疑二:化肥使用超量?
化肥消费量趋稳,真正隐患在有机肥上
化肥滥用导致大棚土壤板结、土传病害增加、周边水体污染……这是公众借助媒体报道而建立起的对寿光的另一个负面想象。
在青岛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杜志勇看来,这是由于多年前寿光菜农的一些不恰当做法导致公众形成的刻板印象。而今天,他在对寿光上百个蔬菜大棚的土壤跟踪研究后得出结论: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事实上,根据当地稻田镇一位化肥经销商的观察,“寿光曾经的用肥高峰很可能已经过去了。”化学肥料投放量的趋稳甚至减少至少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有机肥和农家肥的大量使用。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村农民陈林福有一个一亩左右的黄瓜大棚,据他介绍,每年投入的有机肥就达2000多元。记者在寿光星罗棋布的大棚间走访时,不时就能遭遇曝晒在阳光下的腐熟的鸡粪、鸭粪等农家肥,这些肥料被用来作为大棚蔬菜的底肥。
二是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在寿光的农资市场上,各种菌肥、冲施肥、叶面肥等新型产品随处可见,这儿几乎就是一个特种肥料的大卖场。
杨绪明解释说,土壤污染的根源在于化肥用量过大,加上吸收率低,年复一年的化肥残留确实对寿光的地下水构成污染,现在一些新产品比如叶面肥,因为不在地面冲施,从而大大减少了化肥用量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前述匿名的农资销售员也认为,近些年寿光的化肥用量确实没有增加,现在真正的问题出在当下盛行的有机肥和农家肥上。
他介绍,一些农民图便宜,选购有机肥不看质量,而是什么便宜买什么。“前些年我们曾开发一种生物有机肥,但价格比普通有机肥高出800元,老百姓不接受,所以没办法竞争。”
此外,菜农从养殖场买回鸡粪、鸭粪自行腐熟更是藏有隐患。他介绍,农户自行处理的农家肥,往往难以清除干净寄生虫和重金属,当这些农家肥进入大棚后,就会导致农作物虫害增加,如此又增加农药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质疑三:必须对化肥农药说不?
适量用肥不影响品质,现阶段农业离不开化肥农药
据了解,为了保障蔬菜质量,寿光对农药实行最严格的市场监管,并对进入寿光的肥料进行备案管理,据悉这在全国还属首家。但这些显然尚不能消除公众疑虑,也未能完全杜绝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在当地行业人士看来,媒体和公众的偏见成了寿光不能承受之重。杨绪明给记者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曾被媒体曝光的可杀得参千,这是一款杜邦生产的杀菌剂,属于低毒农药,完全可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但在媒体的口吻中,这种产品被贴上剧毒农药的标签。
同样遭遇误读的还有广为人知的敌敌畏。杨绪明介绍,其实这是一种中毒产品,驱除蚊蝇有特效,合理使用不会产生任何威胁,但它同样被外界误作剧毒农药。
不仅在寿光,对化肥农药的误读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对此,杜志勇博士认为,现阶段农业生产不可能完全排斥化肥农药,否则产量难以保证;同时,那种认为不施化肥生产的农产品就是有机食品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适量施用化肥不会影响蔬菜品质。
“作物的品质风味与生长周期长短有关系,如果使用激素,人工缩短生长周期会对作物品质产生影响,但如果化肥过量,由此导致土传病害增加,那么就会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杜志勇说。
对寿光而言,化肥有无过量、农药有无滥用,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在风中飘。“我希望能有权威的专家介入进来,对寿光的农资使用和土壤状况做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估。”采访结束时,信俊仁不无期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