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价飙升能走多远?

网友投稿  2012-08-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龚洁

核心提示

截至8月5日,美国预期收成为“非常差”和“差”的大豆作物比重上升至39%,超过1988年的受灾程度,玉米作物的这一比重上升到50%。与此同时,同为农业大国的俄罗斯,今年以来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旱灾。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伊戈尔·马内洛夫7月底宣布,全俄共有16个联邦主体受旱灾影响,受旱耕地面积为440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至6%。其中,已有150万公顷农作物死亡。印度今年截至目前的降雨量比往年减少了2成,不少观点认为印度农业生产将陷入2008年以来的零增长。农业大国均遭遇异常天气的影响,引发了公众对全球粮价飙涨的普遍担忧。

今年以来,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在内的多个产粮大国,因严重旱情已出现粮食产量大跌,从而导致了粮价新一轮的飙升。自今年6月以来,玉米、大豆和小麦价格的涨幅已达30%至50%。其中,玉米价格已创下历史新高,超过2007年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发表报告,对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发出警告,报告称2007~2008年导致多国政府倒台的世界粮食危机可能再次重演。对此,有媒体预测,全球粮价上涨已成既定事实。那么此轮粮价上涨会否传导至国内?粮价飙涨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全球陷粮食危局

从外部来看,世界几大粮食主产国今年以来均面临因极端天气影响所导致的粮食减产,一时间,全球陷入粮食减少、价格上涨的危局。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大豆和小麦出口国,下半年以来,美国55%的国土出现中度至极度干旱。美国农业部此前已经将预期玉米产量下调了12%。8月10日,美国农业部(USDA)在其月度的《世界农业供需评估报告》中,将2012/2013年度除棉花以外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粗粮、稻米、含油种子、糖的供应预期均作了下调。据预计,美国政府可能在将来进一步下调农产品产量预期。

事实上,干旱天气也直接影响了巴西、印度、阿根廷等农业大国。据统计,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农业年度里,作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巴西,大豆大面积减产,巴西大豆产量6550万吨,比上一个农业年度减少近1000万吨。印度总理办公室日前发表的声明,预计今年雨季降雨量只能达到50年来平均降雨量的92%,中西部和南部主要产粮区的干旱状况正日益严重。声明表示,受降水减少影响,印度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较去年减少了800万公顷。阿根廷在2011~ 2012年度主要农作物产量也均低于预期,阿根廷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预计的大豆和玉米产量分别为5000万吨和3000万吨,但该年度大豆和玉米实际产量分别为4010万吨和2010万吨。

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国际粮价却出现了暴涨现象。据统计,巴西市场上的大豆、小麦和玉米的价格今年6、7月分别上涨了13%、4.8%和4%,这两个月的巴西物价指数也在上升。不仅如此,其中美国玉米、大豆指数均已突破了2008年的历史高点,分别创下了每蒲式耳806.3和1646.5美分的新高;美大豆指数也突破了2011年的高点。受此影响,第一农经预测后期可能引发第三波食品价格通胀。

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国,阿根廷政府为平抑国内食品物价,对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实施严格控制,只有当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后才允许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学家Abdolreza Abbassian近期表示,7月份主要粮食价格与去年相比平均上涨了6%,创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最大升幅,未来还可能进一步上涨,因为美国旱情加剧、印度雨季降水偏少以及俄罗斯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天气,这些因素都可能推动粮食价格进一步走高。

粮价“高烧”或传导至国内

因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已经波及全球为数不少的国家,这不禁让人担心本轮世界范围內的粮价“高烧”是否会传导至国内市场?从而引发新一轮粮价上涨?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今年以来,全国米、面、食用油等呈现整体平稳、微幅上涨走势:籼米与年初相比,价格上涨3.6%,而面粉价格一直较为稳定。有关专家指出,国内粮价平稳的基石是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好形势,使我国主要口粮稻米、小麦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近期,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也表示,美国干旱对国内不会有大的影响,我们建立了长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建立充足的储备,包括中央的储备和地方的储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加上今年的夏粮丰收,这些都将是稳定粮价的坚实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小麦、玉米这类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却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80%,未来可能还将持续走高。与此同时,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较上年减少10.25%。在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因此这一轮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尤其是作为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的美国因旱灾所引起的大豆减产是否会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国际大豆价格上涨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胀使我国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在短期内难以避免,尤其会推高养殖业成本以及食用油价格。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8月以来,国内食用油零售价格以涨为主。对食用油涨价原因,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认为,这跟大豆价格上涨有关,食用油价格就是受影响的下游产品之一,国际大豆价格的上涨将对国内大豆及其产品链造成直接影响。此外,作为饲料主要原材料的豆粕期货行情上涨已经传导至现货市场,从而引发了市场一路跟涨的局面。据了解,目前豆粕价格已经从7月中旬的每吨3600元左右涨到4300元,涨幅接近20%,由于豆粕和玉米为猪饲料主要原料,饲料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

在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轮全球粮价上涨将推高国内粮价的同时,对后市粮价持较乐观态度的业内人士也不在少数,他们普遍认为,除了大豆之外,国内其他粮食品种均能自给,因此粮价波动将非常有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指出,对于输入型通胀,要把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做区分,否则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中国近年消费价格最主要的波动影响因素是食品价格,但不论食品价格还是粮食价格,虽然近年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变大,但影响都不大,中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除大豆以外,玉米、小麦、大米基本上都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也表示,尽管国外大豆涨价,但食用油却难以大幅跟涨,因为除了豆油,全球还有大量低价的可替代品,如棕榈油等,市场出现波动,有些是厂商跟风炒作。聂振邦说:“由于输入型的价格上涨,饲料价格可能会出现上涨,但根据我个人分析判断,我们国内的粮食生产情况,我们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我们的调控体制和机制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调控措施,最近有一部分玉米和大豆来充实市场的粮源,保持价格的稳定。”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8-24/30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