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磷石膏处理的“铜化经验”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03  互联网

铜化集团下属企业绿阳建材公司的输送栈桥,水泥缓凝剂经此栈桥运送到长江码头直接装船。

铜化集团磷石膏堆放一角

□本报记者吴俊生

核心提示

在磷石膏处理上,铜化集团动手早,步子快,在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多年来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近两年,公司通过科技推动、多措并举和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措施,磷石膏年利用率超过了100%,开始进入了消化历史堆存量的新阶段。铜化集团毗邻长江黄金水道,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对化工生产企业而言,既有区位的优势,也有环境的压力。铜化集团在磷石膏处理上,成功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优势转化为效益,创造了令业界称赞的“铜化经验”。

2011年,铜化集团当年利用磷石膏总量达200余万吨,而新增磷石膏约160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破百,企业由此步入消化历史存量的新阶段。事实上,正如铜化集团六国化工公司总工程师沈浩所言,十一五以来,铜化集团磷石膏处理量基本平衡,已远超行业20%的平均利用率。

铜化集团坐落在长江之滨的安徽省铜陵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从1990年代初集团开始探索磷石膏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以来,他们就敏锐地瞄准了长三角地区建材工业发达的优势,找准了磷石膏利用切入点,并应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工艺、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磷石膏处理新路子。

瞄准建材,

借外力构建营销网络

据沈浩介绍,近年来,铜化集团围绕磷石膏综合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磷石膏处理量呈逐年上升的势头。2009年公司共处理磷石膏146万吨,2010年189万吨,2011年的处理量则一举超过当年磷石膏新增量。而从磷石膏处理量的分布看,表现出围绕建筑和建材行业发展的鲜明特点,形成水泥缓凝剂、石膏墙材、工程回填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

这样的发展思路是基于铜陵发达的建材工业,国内大型水泥企业海螺集团公司在铜陵建有最大的一条单体生产线,此外,铜陵周边还拥有大大小小数十家水泥和建材企业。沈浩说,每年仅海螺水泥公司就要生产1450万吨的熟料,而熟料要做成成品水泥,需要添加3%~4%的缓凝剂,这就给公司的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提供了一个份额可观的下游市场。正是瞄准了这块市场,通过与这些建材和水泥企业紧密合作,铜化集团的水泥缓凝剂和石膏粉获得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铜化集团在磷石膏综合利用上就确立了面向建材行业的思路。据铜化集团绿阳建材公司副总经理姜跃介绍,铜化集团六国化工公司 (原铜陵磷铵厂)在1990年代初就对磷石膏在水泥行业的应用进行过研究,1993~ 1994年建成国内首套年产3万吨水泥缓凝剂装置,1996年集团公司又专门成立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筹备组。1999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磷石膏利用工作,铜化集团组建了子公司———绿阳建材,并于当年建成1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装置,此后,绿阳建材公司又陆续建成了10万吨/年石膏粉、3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2009年,为了降低成本适应市场新的变化,采用全新工艺的6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建成投产。

作为国内首套磷石膏制缓凝剂装置,新技术一经面世就很快在行业得到普及,陕西、贵州、重庆和江西的磷铵企业都陆续加以引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姜跃说,在制造水泥缓凝剂的诸多材料中,磷石膏不是最好的材料,但它是性价比最高的原料,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目前市场价格而言,天然石膏售价130元(吨价,下同),而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仅售60元,差价达70元。一般来说,一个300万吨/年熟料的水泥厂,如每年采购绿阳建材生产的水泥缓凝剂10万吨,则相应可节省费用700万元/年。

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石膏制品,这就是铜化集团在磷石膏利用上的切入点。姜跃说,一些来绿阳建材公司参观的人常常惊叹我们水泥缓凝剂的销量之大,个中原因就在于我们通过与本地建材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能够借助别人的销售渠道来构建和扩大自身营销网络。

发挥优势,

提高磷石膏制品竞争力

在磷石膏制缓凝剂这个行当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就是产品销售半径一般不能超过200公里,否则就要价格倒挂,原因就在于缓凝剂的附加值不高,对物流成本极为敏感。不过,绿阳建材的水泥缓凝剂现在却已成功打入到200公里之外的苏、浙、沪等地市场。原因之一在于绿阳建材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绿阳建材依江而建,六国化工的磷石膏通过皮带输送到绿阳建材磷石膏堆场,经过水泥缓凝剂生产线之后,成品又通过数百米皮带机直运江边码头装船,整个流程不经过汽运,装卸工作量极少。姜跃说,突出的水运优势使得绿阳建材的水泥缓凝剂找到了更大的销售空间。

如果说黄金水道是铜化集团拥有的难以复制的竞争力的话,那么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则应归于主观努力的结果。

姜跃介绍,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在当年项目刚上马时确实经济效益尚可,但这一工艺在2003年前后遇到挑战,从这年开始,煤炭价格节节上升,到2006年煤炭售价达600元,现在煤炭进厂价则高达800多元,煤价上涨暴露出该工艺采用煅烧技术的的弊端。姜跃说,在2009年采取新工艺以前的这段时间,产品价格严重倒挂,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失去了盈利能力。

经过两年的摸索,2009年,绿阳建材上了第三套装置,果断取消了煅烧环节,采取胶凝材料和改性磷石膏混合后进入圆盘造粒的新工艺,大大节约了成本。据测算,新工艺由于电耗、煤耗、水耗等方面的显著改进,使得每吨成品节省了25元。姜跃说:“以前的烧成工艺无论怎样都是亏损,现在的工艺只要能维持60%~ 70%的开工率,我们就可保证装置不亏损,甚至略有盈利。”

发展乏力,

磷石膏企业亟须扶持

在铜化集团的磷石膏渣场,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灰白色磷石膏。沈浩说,虽然铜化集团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已经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行业发展目标,但磷石膏处理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因为历史存量还很大,严重制约铜化集团的后续发展。

不过,提升磷石膏处理量的难度也在加大。姜跃说,就水泥缓凝剂而言,下游市场几乎已经饱和,这几年销量进入平台期,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不大,今后必须上新的项目。但问题是,上什么、怎么上却让企业很头疼。

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据了解,近些年为履行社会责任和缓解磷石膏堆存压力,绿阳建材每上一个项目,都要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总体而言,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目前盈利能力微弱,如企业管理稍有松懈,则可能陷入亏损。

除了资金的困扰,更令人头疼的是项目难找。姜跃介绍,就石膏建材市场来看,能满足磷石膏大批量处理需求的主要是纸面石膏板和石膏砌块等,这些产品的工艺都很成熟,但问题是市场还不接受,用户认可度不高。如果贸然上马新项目,一旦产品滞销,对本已深陷债务泥潭的企业无疑雪上加霜。

姜跃表示,与铜化集团一样,全国磷铵企业在磷石膏处理上都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政策支撑不够。目前对磷石膏利用还没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仅有的减免所得税政策还流于形式,磷石膏处理企业很少有能盈利的,因而也就谈不上缴纳所得税,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增值税免征政策,同时希望给企业新上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扶助。二是技术支撑不力。国内所有磷石膏制品都没有定型工艺,所有的工艺都要靠企业自行摸索,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三是人才支撑不足。磷石膏处理横跨化肥和建材两个行业,迫切需要适应这个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入,给磷石膏企业的技术研发、工艺生产和售后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8-03/30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