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低碳农业助可持续发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6-29  互联网

一名巴西农民正在自家农场放牧

□ 吴志华

巴西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化肥进口大国。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化肥进口总量达到2000万吨,同比增长31%。这一数据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其中,尤以氯化钾、尿素、硫酸铵、一铵和二铵这四种化肥的进口量占到巴西化肥进口总量的74.1%。

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化肥需求面前,巴西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巴西作为农业大国,在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少好的尝试,产生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甘蔗价值最大化

里贝朗普雷图是圣保罗州最重要的甘蔗产地,具有巴西“甘蔗之都”的美称。

自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将甘蔗引种到巴西后,巴西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产区。巴西现有甘蔗田700多万公顷,每年生产甘蔗6亿多吨,其中80%产自圣保罗州。我们在里贝朗普雷图参观的莫济安纳甘蔗加工厂,拥有7万公顷的甘蔗田,每年收割甘蔗600多万吨。

工厂经理说,现在正是圣保罗州开镰收割甘蔗的季节。记者看见几辆大型的红色收割机和黄色拖斗车在田间作业。隆隆机声中,收割机将2米多高的甘蔗茎砍成小段,将甘蔗叶切碎,然后通过管道装运到与之并肩行进的拖斗车上。拖斗车再将满载的甘蔗翻倒在等在田头的大卡车上。每辆大卡车有两节车斗,一次可装运60多吨。

陪同我们参观的工厂技术员说,传统的甘蔗收割靠人工。每到收获季节,工厂要雇佣4万多临时工。砍蔗工“全副武装”,穿上长裤、皮靴和长袖上衣,戴上帽子和披巾,将全身裹得严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在炎炎酷日下,他们挥舞砍刀,奋力砍断甘蔗,再将砍倒的甘蔗码放在田头。

为方便砍割,避免甘蔗叶划破砍蔗工皮肤和方便运输,收割甘蔗之前,传统的办法是先放一把火,将甘蔗叶全部烧掉,只剩下甘蔗茎秆。所以,每逢甘蔗丰收,焚烧甘蔗的田里,燃起熊熊火苗,浓浓的烟雾久久不能散去。

采用机械化收割甘蔗,省工省力,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如今,莫济安纳工厂97%的甘蔗田采用机械收割。工厂技术员说,机械化收割有不少好处。过去焚烧过的甘蔗,遇到下雨就不能收割了,时间长了还会腐烂。焚烧后的甘蔗运到工厂,还要用水清洗。现在,甘蔗运到厂里,采用“干洗”法,即把甘蔗切成碎末后,用风力将甘蔗秸秆、土块或碎石等分离出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用水,又保持了糖分。他说,圣保罗州70%的甘蔗田已经采用了机械化收割。到2017年,机械化率有望达到百分之百,这样全州每年可减少6200万吨的碳排放。

莫济安纳工厂每年要加工600多万吨甘蔗,其中70%用于生产蔗糖,30%生产乙醇。“乙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酒精”。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球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巴西政府制定了“酒精计划”,以酒精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乙醇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要比汽油少90%,是一种清洁和可再生的新能源。巴西甘蔗产量的一半用于生产乙醇,去年产量约260亿升。不仅如此,巴西近年来又在推广用甘蔗渣发电的新技术,并把这项技术称为“生物发电”,使甘蔗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在莫济安纳厂,我们看到甘蔗压榨后产生的甘蔗渣,通过运输带被送到锅炉车间焚烧,将甘蔗渣焚烧后产生的巨大热能转化成蒸汽动力,带动两台大型发电机组发电。

免耕直播减少碳排放

上世纪70年代,就有巴西农业生产者从美国引进免耕直播技术。但是,大规模在巴西推广还是近年来的事。

记者在巴拉那州圣米格尔市参观了一个农业生产社。合作社成员过去都是无地农民。在政府的安置下,他们分到了土地,种地养畜,并通过合作社组织农产品的统销联运。最近,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这些农民又开始搞免耕直播,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参观了其中一家农户的玉米田。夕阳下,高高的玉米顶着尖尖的花穗,腰间是沉甸甸的玉米苞。农业合作社社长尼尔德玛介绍说,“这家农户有25公顷玉米田,土壤指标达到7.45……”记者问:“这个指标是什么意思?”他说:“这个指数表明,这里的土壤适合采用免耕直播。”

看到记者一头雾水,陪同参观的巴西直播技术协会顾问里查德·拉利斯教授走进玉米田,在田间刨了一个小坑,抓起一把土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层较厚,土壤松软和潮湿,没有太多的板结,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也比较发达。土壤指标就是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的。只有达到一定指标的土壤,才能采用免耕直播技术。”

他说,按照农业部要求,免耕直播前,要有农业技术员对当地土质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土壤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生产方式。另外,直播农田的土壤表层不能裸露在外,必须有植物秸叶覆盖,因为巴西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水分蒸发快,裸露的土壤会很快失去水分和养分。概括起来讲,直播基本要求有三条:不翻耕土地,土壤被植物全面覆盖和实行农作物轮作制。

为此,直播农田一般都采用农作物轮作或套种技术,即一季农作物收获后马上播种另一季,不让土层裸露在外。或者先种一季玉米,玉米收割后将玉米叶留在田里覆盖土壤,然后,再使用播种机播种大豆。也有玉米和牧草套种,等玉米丰收时,牧草也长起来了。牧草收割后,再播大豆或玉米。

甘蔗是多年生作物,在巴西,种一次可以收获三季甚至五季。为保护土壤,巴西甘蔗生产也在推广直播。在里贝朗普雷图的甘蔗种植园,记者看到,机械收割甘蔗时,大量的甘蔗末梢被切碎撒落在田间。伊维尼奥研究员对记者说,甘蔗末梢碎叶覆盖着土层,可以防止土壤退化和板结。他用手扒开地表甘蔗叶,指着裸露出来的甘蔗茬说:“不需要翻耕土地和施肥,这些甘蔗茬很快就长出新芽。”

还有一些农场采用农林牧一体化生产。在巴拉那州的乌贝拉巴市,记者参观了桑塔纳畜牧场。由于饲养种牛,销售种牛、牛胚胎和精液,牧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尽管热带骄阳当头照,气候炎热,走进畜牧场,如同走进大花园,青草茵茵,林木参天,空气清新,牛群悠闲地伏卧在大树下乘凉休憩。

农场主霍韦利诺介绍说,这个农场有100多公顷土地,养殖种牛有25个年头,他们的理念是“让牛群在树荫下成长”。为此,每年在牧场里植树造林,草场和树林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宽阔平坦的草场上,大树像一把把遮阴的绿色大伞,给牛群提供遮阴休闲的地方。有的地方树木已连片成林,浓密茂盛。

农场技术员翻开一本登记册说,这里的每棵树都要造册登记,记录植树的日期、树种名称和生长情况。现在畜牧场有大树4600多棵,90个品种,其中不少还是名贵树种呢。农场还实行农牧轮作,每隔4年就要种一季高粱或玉米,让草场得到休养,增强土壤肥力。农林牧相结合,是改善牧场生态环境所必需的,也是为繁育种牛、保障牛群品质提供更好的条件。据巴西农业部统计,巴西已经有3000多万公顷的农田实行免耕直播。免耕直播成为巴西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一个缩影。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6-29/30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