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告别象牙塔投身大市场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13  互联网

□本报记者龚洁

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里,无论是做科研的硕士、博士,还是工作人员,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石老师”。他就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肥料工程中心主任石元亮博士。虽然石元亮荣膺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身兼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但在众多头衔中,他还是最喜欢“石老师”这个称呼。从纯学术的研究所到风云变幻的化肥市场,石元亮是怎样完成跨界并游刃有余于象牙塔和大市场之间的?

提前毕业的博士

1982年,石元亮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进入吉林省农科院工作。在省农科院工作期间,因不满足于现状,他又奔赴沈阳继续深造,于1987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了沈阳农业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说起石元亮博士论文答辩的经历,还有一段小插曲。由于之前在吉林省农科院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准备博士论文和田间试验方面相对较为顺利,石元亮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并提前毕业。当时博士论文答辩组的组长是时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的孙铁珩院士,当孙院士看到石元亮的博士论文质量高,且又能提前完成,出于爱才心切的目的,他向石元亮抛出了“橄榄枝”,希望石元亮博士毕业之后能考虑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来工作。

从长春到沈阳,虽说在地理上距离并不遥远,但一边是驾轻就熟的老单位,另一边却是一份自己未知的工作。而正在此时,吉林省农科院也因石元亮在学术上的成绩不愿轻易放人,并提出优厚的条件挽留他。这时,石元亮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最终,孙铁珩院士的诚恳打动了石元亮,他决定留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继续做他的博士后。于是,1997年,石元亮正式进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之后,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该所工作。

在博士后流动站,石元亮系统地接触了新型肥料,他认为这将是今后整个肥料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中科院毕竟是科研单位,更注重的是基础理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一项科研成果如何走向市场,则显得有些“准备不足”。

事实上,稳定性肥料的研究在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已经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然而,正是缺少相应的市场推广,以及当时情况下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的制约,这一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在石元亮接手隶属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旗下的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之前的2003年,该项技术除了东北市场有少量的应用,其他地区鲜有人知晓。

这时,石元亮萌生了一个念头,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稳定性肥料,用好稳定性肥料,既省时省工,又保证丰产。于是,当年提前毕业的博士,又有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举动,要将稳定性肥料技术推广到东北以外的市场,让更多农户和企业受益。

走出象牙塔

作为一个长期搞理论研究的学者,虽然有了好的想法,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让一开始走出象牙塔的石元亮也找不到北。当正式接手稳定性肥料推广之初的2003~2004年,石元亮发现公司的客户仅有大小企业十多家,除了黑龙江倍丰集团之外,其他都是小型企业,而倍丰集团对抑制剂的需求占到了公司全年销售量的80%以上。

这时,石元亮意识到,必须布局全国市场,否则永远只能偏安一隅,那么好的技术和产品将长期处于“不为人知”的境地。但与此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让企业和农民认识到一项技术的优越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农民来说,他们认同一样产品主要是眼见为实;而对企业来说,要让他们参与稳定性肥料的生产,也必须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逐渐来认识这一项技术的优越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思路,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在石元亮的带领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和调整。

首先,公司推出了小包装供农户自己配肥的“增铵”系列产品,其目的是让一部分农户率先体验什么是稳定性肥料?但石元亮坦率地告诉记者,“增铵”系列产品并不是公司的重头戏,其目的是让一些有意识的农民先行一步感受稳定性肥料所带来的便捷和经济,拓展企业用户才是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此,石元亮制定了“有所取,有所舍”的战略,即一个区域只选择一家复合肥企业与之合作。谈及初衷,石元亮说,目前复合肥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何以从品种繁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占领市场,主要靠的还是技术,但是作为提供企业技术的科研单位,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更要给购买这项技术的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自2005年之后,稳定性肥料技术的推广在全国各省市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尤其是自2008年以后,每年以30%的成长速度增长。

当然,石元亮也明白,在合作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也需要不断改进抑制剂的配方,同时更要为合作企业做好服务。石元亮告诉记者,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最初的抑制剂产品只对氮元素起到长效缓释的调控作用,然而在北方地区,土壤往往磷元素供应不足,那么如何提高磷元素的长效缓释效果,将其所含的成分最大程度地释放?这就需要不断改进技术,通过前后五年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在石元亮团队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抑制剂协同增效及磷素活化技术,保证了春季低温期间,磷元素对作物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样针对不同地区改进配方技术的案例还有很多,在稳定性肥料技术全面推广的最初几年,石元亮几乎整日奔波在外,像救火队员一般,哪里的企业有了问题就往哪里赶,哪个农民用了稳定性肥料发生疑问,也同样责无旁贷。真诚与执著打动了合作企业和农户,让他们打消了先前的种种顾虑和疑惑,对稳定性肥料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而在基层的答疑解惑也让石元亮得到了如何改进不同地区配方的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服务合作企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许多配方的改进都是在当地试验田、示范田里开的现场会上最终探讨出来的,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在公司上下多年来一直未曾改变。

柳传志的新门徒

2007年12月,中科院正式发文,成立“中科院联想学院”,其中最核心的“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由联想控股主导。而当时,石元亮的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已经做得有一定规模了,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面临着产品推广速度慢、与个别合作企业的冲突、运作中有技术无资金等等的问题,他亟须找到一个让公司提速发展的突破口,联想学院自然成为了最佳的途径。

但是要想成为联想学院的一员却并非易事。中科院是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有11个分院、84个研究所、1所大学、2所学院,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与其相关的企业加起来有近3000家之多。能够在如此庞大的机构中入选成为首批30名学员之一,这本身意味着入围的项目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成熟度和未来的市场空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石元亮所提交的研究成果——长效复合肥添加剂可将氮肥利用率提高10%~12%,在同等条件下,节省氮肥20%,并且避免污染环境,在农业中产生巨大的效益,经过柳传志的层层筛选,最终从143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2008年7月15日,“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课。石元亮如愿以偿,成为了柳传志的新门徒。

石元亮告诉记者,联想学院的课程并非大家所想的那么轻松,虽然学制一年,但学员入学伊始,都得撰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你的项目将来怎么产业化?到毕业答辩的时候,每个学员还是要求重写这个计划书,写清楚自己的三年计划。答辩总共要用三天的时间,然后每一个答辩根据学员的项目所做的内容来请主评委。这些评委就是上课的老师,除了两个是原来联想集团的高管以外,全部都来自联想投资。他们会针对这些产业化的思路“开炮”,告诉你还有什么没有想到,你这个模式还存在什么问题。

对于石元亮而言,在联想学院最大的收获:一是如何把技术更好地转化成产品;二是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三是怎样利用社会资金把好的项目推上去。同时,他也意识到,科学家要变成创业家,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做事和做生意分开来。

石元亮依然记得,在“联想之星”第一期学员的结业仪式上,柳传志说:“希望几年以后,在中国百强企业的领导人中能见到你们的名字;经过这个培训,你们能创办出超越联想的企业。”他坦言,超越联想或许目标太过宏大,但他希望稳定性肥料技术能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为更多的农民所认识和信赖。

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行动的,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在石元亮的带领下,合作企业数量以30%的增长率递增,在合作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知名企业也纷至沓来,对提升稳定性肥料技术的知名度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石元亮说:“看到农民收获时的欣喜,他的满足感不亚于他们。”

石元亮简历

1960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沈阳新型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新型肥料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先后研究发明了长效复合肥添加剂NAM、氮肥长效增效剂———增铵一号系列产品及长效缓释复合专用肥系列等产品,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3部,参编出版著作6部,获得发明专利13项。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4-13/29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