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肥料需要新服务

网友投稿  2012-03-16  互联网

王海波委员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右一)采访(吴俊生摄)

———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 本报记者马彦平

“王院长,您今年带来了什么提案?”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首日,来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副院长王海波委员在去会场的路上就被媒体记者围住,都想从这位健谈的委员开始两会的采访。在小组讨论间隙,王委员就新型肥料、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话题接受了《农资导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农技推广的重点任务就是靠服务推广新产品的应用,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近两年发展速度很快,请您谈谈这两种肥料产品的施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王海波:缓控释肥的意义显而易见,不只是减少面源污染,还是一个增产措施。作物生长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是不同的,现在栽培措施简化后,农作物施肥基本都在播种时一次完成。如果是传统的速效肥料,在作物还未大量需肥时,肥效基本已释放完毕,利用率低的同时,污染了环境。缓控释肥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养分释放能按照作物需肥规律缓慢进行,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缓控释肥在河北推广面积还比较小,主要障碍是缓控释肥比一般肥料成本高。对农民来讲,除了价格偏高外,缓控释肥肥效是否真像厂家或者经销商说的那样,农民没看到实实在在效果时,不敢轻易接受。缓控释肥增加成本是现实的,获得的收益是潜在的,农民又不愿意冒风险,这就是缓控释肥推广的难题。归结起来,缓控释肥推广步伐缓慢主要有两点:一、价格问题,二、信任问题。破解这两方面的问题,山东金正大公司做得很不错,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让农民用得起;另一方面,大量做示范,让农民亲眼所见产品的效果。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河北在逐步兴起,但应用还不太广泛,适合小规模操作,主要通过微喷带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就是基于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需要肥的时候,将水肥结合起来,对于提高肥效、增加产量、减少污染是非常有效的。

去年河北小麦产量最高纪录单产700公斤,其中水肥一体化的实施是取得高产的关键。所以在研究肥料技术创新的时候,也要研究施肥技术创新,国家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大力发展。

记者: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近几年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呼声时有耳闻,您认为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王海波:近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部分农民仍旧把种地作为一种责任,甚至是落实政府的要求。国家在增加种粮补贴,也在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但与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的高企相比不是很协调。这样一来,农民对于地里到底产多少东西不是很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让农民觉得种地比出去打工强,形成经济上的平衡,同时要对惠农政策实时做出调整。比如去年抗旱,前年抗寒时期,将实用技术提供给农民,但农户并不愿意采用,原因是他们不想过多投入。出去打工一天至少100元,而抗旱、抗寒的收益对农户而言是长期的、隐性的。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除了让农民找到经济上的平衡外,还要挖掘农业的新功能,挖掘农产品的新价值。我一直鼓励开创“农源型”新型产业,即以农业为源头的新产业,这样来逐步淡化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异。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为原料,发展新型产业。从农产品中间深入挖掘和提升它的价值,因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的应用能力和劳动力的价值提升,前提就是创造出来的产品就应该很有价值。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您认为具体该如何实施?

王海波: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把这个事情提得很重,现在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比较扎实的落实精神的办法,我想有三点:

第一、农业科技的指导要跟上,要有科技人才去执行,即需要有专职、长期、稳定的科技人才到基层,而且必须到位。第二、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到位,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民很实在,很聪明,也很会判断。因此,要做示范给农民看,进而做到科技知识普及。另外示范试验还允许有失败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投入。第三、农业科技的监管要强化,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长期的公益性岗位,会吸引大量人才进入,也不排除浑水摸鱼之士,这样既占了位子,还起不到作用,这时候政府的监管和农民的监督都很重要。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3-16/29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