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治学言政总关农

网友投稿  2012-03-02  互联网

———记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张自立

□本报记者吴俊生

作为连续三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15年来,张自立的春天总是从两会开始,而这近乎横跨了他35年治学生涯的一半。

一位农业专家、一名两会代表委员,对张自立而言,他扮演的这两个角色并不冲突。因为多年来,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田间地头;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大会堂,他只做了一件事:关注农业,研究农业。

“三农”问题建言者

2月底的合肥,春寒料峭冬意未消,张自立已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忙碌着。“今年我的提案是关于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内容。”谈到农业,这位年逾六旬的长者就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日益表现出四个明显的不相称,一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和推广应用不相称;二是农业多元化经营和农技队伍知识单一化不相称;三是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与当前农技推广手段的滞后不相称;四是农技人员的贡献与待遇、收入不相称。”张自立认为,改变这种状况亟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事实上,早在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张自立就发出了“农村科技推广队伍已名存实亡”的警示。2008年,他在两会的现场又高呼科技兴粮,提出将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纳入国家预算,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从2004年迄今,8年过去了,令他欣慰的是,基层农技推广正愈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张自立十五年的参政议政生涯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一名土壤肥料专家,很早以前他就将目光投向了科学施肥。1998年,时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的张自立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几年间,他和两会代表委员中的土肥专家以及中国农科院林葆教授等一批业内人士开始大声疾呼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如今,在农业领域,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已得到政策层和农户的广泛认可,国家对测土施肥工作的补贴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应当说,在促成全国测土配方财政补贴项目上,我们这一批两会代表和农业专家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张自立不无谦逊地表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政之首要。”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张自立所有的提案都只有一个焦点:农业。作为安徽省政府参事和民进安徽省副主委,张自立每年都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基层农村调研,并根据考察结果提出十数个提案和建议。在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当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关注三农的“高产”委员,十余年如一日从未懈怠。

微肥研究推动者

在肥料学界,张自立更多的是因在微肥领域的研究而为人所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明确,而恰好毕业于这段时期的张自立也一头扎进了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谈起投身微肥研究的初衷,张自立说,原因始于七十年代末期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由于农业部门设备和人员的匮乏,这次普查没能摸清安徽省耕地的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从1987年到1990年,他和同行老师们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这个领域,购置设备、抽样取土、分析化验,终于绘制出全省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图。这个工作的完成,扭转了安徽农学界微量元素研究薄弱的局面,也弥补了安徽省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不足。基于这项工作对全省农业的重大意义,该项目完成后被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我们将此视作张自立在科研领域掘得的第一桶金的话,更多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还是润物无声地书写在田间地头。

安徽襟江带淮,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淮地区的水稻发生了大面积的缺锌症状,叶片白化甚至枯萎,粮食生产受到威胁。农田就是科研的第一线。当时尚是一名农学院学生的张自立,很快就投入到了对锌元素的研究当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张自立协助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第一本植物缺素症状图谱。同样在这一时期,张自立还开展了对油菜缺硼的研究。硼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油菜缺硼会引发“不育”,导致所谓的“花而不实”病,而这种病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安徽极其寻常。

农化服务倡导者

2003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施肥技术和原理》,专辟章节介绍了“农化服务与施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个章节,它在全国属首次将农化服务写进大学教程当中,它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土肥学者对化肥行业发展新形势的敏锐把握。而这个章节的撰写者就是张自立。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化肥工业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前夜,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化肥企业往往无用武之地。今天,农化服务已是化肥企业立足市场和参与竞争的必备利器,农口毕业生已然担纲主力。化肥工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印证了张自立的远见。张自立说:“加入这个章节的内容,旨在告诉学生,你所学的专业和市场的结合点在何处,等同于是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其实,张自立是国内较早提出和推动农化服务的肥料专家之一。中盐安徽红四方农化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在原化工部挂牌的农化服务机构,在这个机构的组建运营过程中,都不难觅见张自立的身影。今天,张自立培养的一大批学生正活跃在包括中盐红四方在内的诸多化肥企业的农化服务舞台上。

与他对农化服务的热衷倡导一样,张自立始终认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最终要服务三农,服务农业生产。1995年他和安徽文胜肥业的合作算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安徽阜阳市场上的“磷酸二氢钾”非常红火。文胜肥业的负责人找到了张自立,希望能够帮助开发这种肥料。但张自立通过化验发现,这些所谓的“磷酸二氢钾”含量不达标,皆属假冒产品。作为土肥专家的张自立通过调研后认定,如果复合成一种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水溶肥料,未来一定能取代这种假冒的磷酸二氢钾。

由此,磷酸钾铵渐渐进入张自立的视线。但生产工艺却成了一道难过的坎,因为国内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供借鉴。寻找有限的资料,一次次的试验,在双方的努力下,国内首款磷酸钾铵终于面世。

七年弹指而过,如今,磷酸钾铵已经在阜阳市场取代了磷酸二氢钾,成为农户青睐的叶面肥之一。“一次在安徽涡阳县,一位老农正向我们夸耀他用磷酸钾铵种出的芹菜遇强风而未倒伏,当得知我们来自肥料生产厂家时,居然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回忆起这些,张自立的开心溢于言表。

新型肥料探索者

农业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安徽省政府参事,一身而兼四任,张自立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尽管年岁日高,但他并未停歇对农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眼下,他正构思一个新的计划。“这几年我们在基层检查测土配方工作时,发现部分土壤酸化问题日趋突出。”张自立介绍,安徽沿淮沿江一带土壤一般偏碱性,但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趋势很明显。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标志之一,它会改变土壤原本的生态区系,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将是潜在而巨大的。

“办法就是给土壤补钙。”张自立解释说,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可适度遏制土壤酸化的倾向,但可行的解决之道还是要遵循“施肥的问题再用肥料来弥补”的思路。张自立将目光转向了研发新型的专用肥料,通过肥料中携带的碱性物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达到根治土壤酸化的目的。

缓控释肥正成为肥料科技创新的热点之一,张自立一直在追踪这个领域的进展。在他看来,缓控释肥面临两道重要的门槛需要跨越,一是生产成本,二是控释性能。前者意味着降低价格,适应农民较低的购买力;后者意味着要优化释放速率,适应农作物的需肥规律。

“目前,我们正和文胜肥业合作,开展经适型缓释肥的研制和开发。”张自立认为,目前在缓释肥技术开发和推广宣传上存在误区。实际上,缓释肥的研发重心是控制氮肥,磷、钾的肥效本身比较长;同时,为匹配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在氮肥养分的组合上应该速缓相济,按一定比例搭配,形成梯度和接力状态。

老骥伏枥,壮心未泯。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大潮,张自立心中有着很多的设想和计划。无疑,农业注定是他一生的事业。

人物简历:张自立,安徽太和人,1950年12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受聘为省政府参事。1977年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农业学院副院长、院长、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曾先后主持、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安徽省自然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参编学术专著5部,并取得多项成果;曾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四等奖两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安徽农业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研制、开发新型肥料两项,经企业接产后产生可观经济效益,并获安徽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同时为多家肥料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现为安徽省测土平衡专家组成员。第十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安徽省委员会第五届副主委,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安徽省副主委,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督专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执法执纪监督员。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3-02/29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