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1年农药行业大事回顾

网友投稿  2012-01-06  互联网

2011年1~11月份中国农药总产量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计,2012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为31.36万吨(折百),增幅为2.48%。

种子处理剂市场未来将保持12%的增长速度,成为农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刚刚过去的2011年,农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进步、经历了考验,一年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影响着行业发展。我们在这里把一年中发生的十件大事加以回顾,不但把这些事件记入发展档案,还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坐标。

企业利润告急

2011年年初,北方地区冻害、南方部分地区持续干旱,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高、环保压力加大、受节能减排影响等,农药企业利润严重下滑。虽然产品价格略有上升,仍不及其他各方面上涨的幅度,企业利润水平非常低,有些产品利润率甚至不到2%,农药企业经营陷入窘境。

由于石油、矿产品等基础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带动甲苯、甘氨酸、黄磷、硫磺等生产原材料大幅涨价,加上“电荒”、人力成本上浮等影响,农药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特别是含硫、磷的农药制剂产品。据了解,从2011年初开始,大宗常规农药品种如草甘膦原药、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毒死蜱原药报价上涨10%~20%。据统计,大宗常规农药品种80%左右价格上扬。

与国外农化巨头相比,国内农药企业主要在产品创新和工艺流程上存在差距,行业竞争力偏弱。农药企业需要与各方面加强合作,结合产品市场调研,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剂型,还需对已有设备、工艺和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农资导报》8月5日)

生长调节剂风波

2011年,“爆炸西瓜”、“避孕药黄瓜”等事件频繁发生并被报道,人们对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安全提出诸多质疑。事后调查发现,这些事件是由作物种植环境、作物种类和膨大剂等施用不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将这些不良事件简单地归结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显然有些偏颇。

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只要科学规范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强肥水管理,并合理控制单位面积产量,不仅不会影响水果风味品质,还能改善水果外观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国使用时间较晚,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就安全性而言,专家表示,其风险比食盐还低。只要能科学规范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安全无害,而且是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农产品优质高效的重要手段。

2011年9月份成立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部门在源头上加强了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监管。而已提交审议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规定,农产品生产者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生长调节剂,否则将被处罚,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正确使用。(《农资导报》5月24日、6月21日、9月27日)

海南农药专营

2011年12月22日,海南省农业厅、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延长过渡期农药经营许可管理事项的通知》,过渡时间由2011年12月31日延长至2012年6月30日。《海南省农药批发零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农药经营准入门槛将提高。到2013年,海南省仅设2~3家农药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也将锐减到205家左右。根据试行办法要求,海南近九成农药经销店将被淘汰。

这项措施出台后,在行业内引发了热议。有人认为,这个办法可以从源头上管好农药,有效避免高毒农药和假农药在市场上流通,有利于食品安全;还可以提高农药经营人员素质,避免经营店面过多等问题。也有人认为,新措施会导致行业垄断,给农民买药带来不便,经销商数量过少,难以保障技术服务,还存在上万从业人员难以安置等问题。

《农药管理条例》已三次在全国大范围征求意见。海南两度试探农药专营,与国家政策不同的路线。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农药专营制度的可复制性,农药经营从业者也担忧农药专营在政策上会有变数。(《农资导报》6月21日、10月11日)

国外农药冲击大

目前,很多世界排名靠前的农药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合资企业在国内农药市场所占份额正在逐年加大。这些企业的专利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已崭露头角,诸如福戈、康宽、稻腾等代表产品,在国内的销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而其他农化巨头的高端主流产品,也在国内市场占据着主导低位,这些都使国内传统农药品种市场和利润受到排挤。

国外公司的进入,可以推动国内一些中间体和制剂企业生产技术提高。在合作运营过程中,国内企业学到了一些管理经验、产品开发手段和营销方法。但是,在新产品、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等诸多方面,国内企业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国外企业新产品价格普遍较高、投放市场的速度占上风,国内企业产品基本都在低价位运行,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薄弱,所占市场份额远不及外国公司。

国内企业应学习外企的成长经验,通过兼并重组或联合开发等方式,加强技术和研发投入,增加专利品种的拥有率,不断完善相关产业链,在技术服务上加大力度,提供全套防治方案,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企业长远发展。(《农资导报》7月19日、8月16日)

种子处理备受关注

2011年9月28日,农业部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全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现场会。会议指出,今年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比例稳定在80%以上,力争达到2.7亿亩。西南、西北、汉水流域麦区秋冬季苗期全面落实小麦条锈病防控措施,防治处置率力争达到100%;长江中下游、黄淮海麦区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面积达到85%以上。

种子处理业务已得到农药企业的关注。2011年11月22日,由《农资导报》和27届中国植保“双交会”联合主办的“种子处理与病虫害防治高层研讨会”参会人数超出预期的两倍多,很多参会人员宁愿站着来学习和探讨这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国内种子处理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据了解,种子处理剂占植保产品销售额的比例,美国为20%,欧洲为15%,中国仅为5%。

在种子处理剂业务上,拜耳

作物科学和先正达等公司每年都保持着快速增长。国内农化企业这项业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中国种衣剂市场销售额和企业所占比重小,这与中国的农业大国低位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国内企业推陈出新,占领市场。(《农资导报》11月25日、11月29日、12月9日等)

化学农药用量减少

2011上半年,国内遭遇低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全国病虫草害发生较轻。南方地区遭遇旱涝急转,稻纹枯病总体中等偏重发生,水稻螟虫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在玉米病虫害方面,黑龙江产区偏重发生,程度与2010年同期持平,其他地区中等或偏轻发生。

此外,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迅速,达到1.3万个,避免了一家一户乱打药、多次打药现象,用药次数大大减少,防治成本降低,农药用量节约15%左右。

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迅速,涉及全国30多个省、50多个作物,近5年累计示范600多万亩次,辐射1亿多亩,减少用药0.6万吨。

以上因素导致2011化学农药用量减少,农药市场呈现出销售不畅状态,连续遭遇“小年”。到“十二五”末,预计化学农药用量将减少20%。但面对高毒农药替代,高效环保、安全低毒农药以及生物农药将迎来新的机遇。(《农资导报》6月21日、9月27日)

百草枯或被禁限用

近年来,百草枯已成为继有机磷农药之后中毒发病率第二位的农药品种,这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2011年3月底,国际专家提议,拟将百草枯(200克/升)乳油列入鹿特丹公约出口限制清单(PIC)中。该提议在3月末举行的公约化学物评审委员会(CRC)第七次会议上被受理。

2011年9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农药高层论坛上,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表示,由于使用风险较大,近期国内或将对百草枯等农药产品采取进一步的禁限用措施,希望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此番表态在业内引起震动。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对这个产品的监管,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组织成立“中国百草枯生产企业产品管理与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积极开展多项工作,努力“拯救”百草枯。如若百草枯禁用,是否有其他替代产品呢?如若不禁,百草枯企业又该如何避免中毒事故呢?行业处于两难境地。(《农资导报》9月27日、11月18日)

高毒农药禁用之惑

2011年6月15日,农业部、工信部、环保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五部门发布了第1586号公告,公告提出,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线磷等10种替代产品较充足的农药,对尚没有理想替代产品或禁用后影响较大的杀扑磷等12种高毒农药,将本着成熟一个、禁用一个的原则,择机启动禁用程序。

据了解,这22种高毒农药大部分是杀虫剂,涉及企业有400多家,有900多种产品,现有生产能力约10.4万吨,年产量约5万吨,大约占农药总产量的2.5%左右。此次淘汰力度之大、有关部门表现的决心之强,让业内人士始料未及。但是,由于众多高毒农药品种是被迫禁用、限用,替代产品缺失或者不足,当重大病虫害出现时,很可能出现暴发的情况。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建立临时紧急启用政策。(《农资导报》7月8日、7月15日、7月19日)

“十二五规划”出台

中国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成已成为发展必然。继2010年《农药产业政策》出台后,2011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出台《“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减少30%,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20家以上。前20家农药生产企业原药产量将占总产量的50%以上。通过兼并重组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集团。

规划与《产业政策》一脉相承,旨在使农药行业在生产工艺、环境保护、企业管理以及新农药创制、创新方面迈上新台阶,以新姿态、新水平不断为社会提供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适应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良性互动。上述政策的出台,将使行业兼并重组提速,行业内龙头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农资导报》10月25日)

突发性病虫害刺激市场

2011年春季,广大花生播种地区地下害虫偏重发生,导致毒死蜱等产品热销。生产厂家对花生地下害虫防治的争夺战持续到5月份,部分厂家获益。

2011年7月,黄淮海夏玉米区相继发生二点委夜蛾,全国发生面积2000多万亩,给多个省份和地区玉米生产带来挑战。据发生地农资经销商反映,他们的农药销量增加10%以上。同时,此次虫害发生紧急,农药企业加紧生产销售对口农药。

2011年11月底,全国农技中心通过调查分析,认为2011年二点委夜蛾越冬范围广、虫源基数大,2012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对农药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二点委夜蛾特效的农药品种,企业应该针对该虫研发新产品,并且抓住市场需求的巨大空缺。(《农资导报》7月15日、7月19日)

(图片数据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本专题文/图 蒋善军王玉东王兆勇王爱娥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1-06/29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