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走绿色工业化之路

网友投稿  2010-03-26  互联网

山青水秀的开磷矿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中)察看开磷生产的石膏砖

开磷为贵阳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提供1.5亿块新型磷石膏砖

开磷农化技术人员给贵州贫困地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开磷磷化工基地一角

屈庆麟(左)与贵阳市市长袁周(右)商谈如何走绿色工业化之路

□屈庆麟

贵州在中国南方是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尤以煤、磷、铝三大资源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贵州能源、抓好资源的深加工并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贵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背景下,走绿色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贵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改变传统 实现绿色工业化

对采矿这个行业,传统的观念认为采矿就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开矿井、采矿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才有全民采矿思潮的出现,才有个体私营矿山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即使是在国有大型矿山企业,也出现了大批招用农民轮换工从事采矿活动的行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才使中国的采矿业一度出现了粗放型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为矿山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近些年来,正是由于矿山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矿山感到恐怖,几乎到了谈矿色变的地步。认为只要是矿山,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甚至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因此人们害怕到矿山,害怕下矿井。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采矿业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也是一个可以实现本质安全、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行业。

在贵州,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普遍较差,实现规模开采和提高回采率的难度较大。如开磷矿区磷矿资源的赋存条件就属于缓倾斜中厚矿体,在世界上都属开采难题。在上世纪中下叶,开磷使用的是前苏联的采矿方法,资源回收率仅有50%,资源浪费严重。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将开磷矿区磷矿资源的开采列为国家攻关课题进行攻关,开磷经过近十年努力,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锚杆护顶空场采矿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磷矿石的回收率从50%提高到70%,贫化率从13%下降到6%,使矿山寿命延长20年以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开磷进一步开发了“磷石膏充填无废害开采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采矿回收率从原来的70%左右进一步提高到90%左右,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按照开磷矿区的资源储量和开采规模,该采矿法可再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0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充填法采矿,大大提高了井下采矿的安全性,同时避免了采矿活动导致的山体开裂、地表塌陷,防止和减少了地质灾害,首次实现了中国磷矿山的无害开采。一个矿山数字化、装备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绿色矿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必然用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去指导发展。要实现采矿业的绿色开采,首先必须改变对采矿业的传统认识。我们应认识到,采矿不应该留下山体开裂,不应该造成地表塌陷,不应该导致水体污染,不应该导致矿区社会矛盾突出,更不应该打人海战术,使用大量技术素质较低的人员从事采矿活动,为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留下隐患。

应树立并倡导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做到采矿安全性好,资源回收率、劳动生产率高,环境破坏少。在资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努力将矿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美好的花园式矿山。

实现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

抓好资源的深加工,提高资源的附加值,才能将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贵州煤、磷、铝等资源的深加工,都会产生大量的“三废”,特别是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开磷集团为例,2009年磷化工生产100%P2O570万吨(磷肥实物量150万吨),产生磷石膏达350万吨。若开磷集团350万吨高浓度磷肥产能全部释放后,每年将产生600万吨磷石膏。如果不对磷石膏进行综合利用,一是废渣堆存占用大量土地,二是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属喀斯特地貌,很容易出现污染物渗漏。如果发展加工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贵州加工业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尤其对保持贵州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十分不利。因此在贵州搞资源的深加工,对“三废”综合利用的要求更高。如何解决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更是贵州发展加工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首先,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抓发展。要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废气物”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绿色发展。

近些年来,开磷为实现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三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利用磷石膏生产高强耐水磷石膏砖专利技术的成功开发,攻克了磷石膏遇水软化这一世界难题,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技术突破。利用这一技术,建成了年产10亿块新型磷石膏砖生产线,同时还开发了石膏粉料、干混砂浆、发泡石膏等系列建材产品,成为省政府推广的、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建材,每年可消耗磷石膏近300万吨。再加上“磷石膏充填无废害开采技术”在开磷矿区的全面推广应用,每年将消耗磷石膏200多万吨,减少废石排放70万吨,从而实现固体废渣磷石膏的吃干榨尽,这就为开磷35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的拓展和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实现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走绿色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开磷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坚持走“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是实现了资源就地开采、就地加工和“三废”就地综合利用。

利用资源开采与加工的一体化,开磷将磷化工生产中产生的磷石膏回填到矿井;将磷石膏和黄磷炉渣作为新型建材的原料;将矿山开采中产生的井下涌水收集用于磷化工生产的工业用水;将磷化工硫酸生产中产生的蒸汽余热用于发电,同时满足煤化工生产对蒸汽的需求;将黄磷生产的尾气用于生产磷石膏砖原料烘干所需的热源;将煤化工的驰放气与黄磷尾气耦合,用于生产新的能源;将煤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氨氮废水作为花卉基地的肥源,等等。

实现“三废”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只有在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三废”实现了综合利用,就可形成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工业园区。矿山以及整个工业园区就会形成一个生态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的绿色工矿区,就可发展工业旅游。即使资源枯竭了,矿区也不会变成一个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厂矿职工和当地村民生活陷入贫困的地区。

第三,抓好“三废”综合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共生,可开发新的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增加新的就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三废”资源化的技术问题,“三废”就可变为宝贵的社会财富。开磷通过开发利用磷石膏生产高强耐水磷石膏砖技术,建成了生产磷石膏砖等系列建材产品的新型建材基地。10亿块/年新型磷石膏砖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开磷将形成一个“新型建材”产业,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新增社会就业500人,10亿块磷石膏砖代替粘土砖,每年可节约渣场用地及制砖取土1500亩;“磷石膏充填采矿技术”在开磷矿区推广应用,每年可节省磷石膏库征地费、建坝费、防渗处理费及运营管理费等5000余万元。

建成生态工业园区,产业之间可以实现耦合共生。开磷现已建成息烽磷煤化工基地和开阳矿肥基地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和工业园区之间,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包括“三废”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磷化工与煤化工、磷化工与氯碱化工、磷化工与建材等产业之间的耦合共生,可开发出上千种精细化工产品,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强做大打造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贵州工业通过几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优势的煤矿、磷矿、铝矿,都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把很多优秀的人才集中在贵州。过去叫“好人好马上三线”。所以贵州在三线建设中产生了很多具备一定优势的企业,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对贵州主要资源赋存条件有了深刻认识,在资源开发与深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这是贵州走绿色工业化道路一个很好的基础条件。

绿色工业化道路

需要政策支持

走绿色工业化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政府配套相关政策以及完善现行政策,为实现绿色工业化提供政策保障。

一在矿权设置上,一个矿区应只设一个采矿主体。在矿权设置上,应坚持大矿大开、小矿小开,一个矿区应只设一个采矿主体,加大矿产资源整合的力度,并且对那些已经造成资源破坏、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矿山进行坚决关闭,真正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从而避免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开采规模与储量规模不相适应等问题。为实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保护矿区环境和实现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唯有如此,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明显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才能显著提高;也只有这样,曾经的乱采滥挖留下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才能做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为最终建成绿色矿山提供保证。

二要提高采矿业的准入门槛。在牢固树立采矿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理念的基础上,要提高采矿业的准入门槛。只有将采矿许可证颁发给那些拥有雄厚技术、资金,能保证资源回收率高、环境保护好、采矿安全性高的企业,绿色矿山的建设才有希望。

三要支持对矿区居民进行生态移民。贵州的矿产资源,大多埋藏在高山峡谷,土地不适宜耕种,交通不便,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处于长期贫困状态。要建设绿色矿区,就要圈定资源,然后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向城镇迁移。迁至城镇后,素质较高的当地居民,经培训后可进入工厂转化为工人;素质较低的,可以进行植树造林、管护森林、植被,为工业旅游服务;一部分还可在城镇实现自主就业,从而实现当地居民的就业,摆脱贫困。迁移后的居民,既可享受城镇较好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逐步将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大省。近几年来,开磷与地方政府按照这一思路,在开阳磷矿区实施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要支持国有大矿进行资源的深部勘探。目前已有很多矿种被国土资源部列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资源。由于很多矿产资源还没有找到替代品,因此抓好资源的深部勘探,做好资源储备,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矿进行资源的深部勘探。

(本版照片刘方黔 杜晓枫提供)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03-26/29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