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9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

网友投稿  2009-12-29  互联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佟屏亚两位农民育种家获国家科技大奖

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有两位农民育种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农民育种家沈天民培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豫麦66”、“兰考矮早8号”,2004~2006年累计推广1705万亩,增产小麦12.12亿公斤。山东省农民育种家翟延举培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型玉米新品种“金海5号”,累计推广1800万亩,经济效益8.1亿元。

点评:

科技部长万钢在发奖大会后说:“基层科学家永远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基层力量,是我们最重要的力量,要通过基层科技人员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转化为提高老百姓生活的生产力。”

农民育种家为什么能培育出过硬的农作物新品种呢?农作物杂交技术本身并不复杂,选育方法有固定程序,重要的是科学、经验、实践、机遇,不论是科学家、技术员、还是农民,谁亲临田间时间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经验多,谁就会在茫茫的绿色海洋中发现奇迹,抓住机遇。

与科研院所相比,农民育种人员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比如没有申报课题、争取经费、应对生存的压力;没有应付上级检查、评比验收、写论文和SCI收录数量的压力;没有一年一小结、三年一大结、五年出成果的压力;更没有提级、升职、涨工资的压力。农业科学研究是漫长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存在于一点一滴的扎实投入之中。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科研人员都希望快出成果,但很多科研人员把精力用于“撰文评奖”、“跑部进钱”了。试问,还有多少人像农民育种家那样,愿意卷起裤脚儿下田去?更谈不上结合生产联系实际搞研究了。

哲人言:“只有人的思想不受制于任何人和事的时候,科学的发展才会更快。”

2009年良种补贴指导意见出台

《2009年中央财政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09]20号)表示:水稻、玉米良种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直接发放。小麦、大豆、棉花良种补贴可以采取售价折扣补贴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补贴农民,各省(区、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和作物品种特点选择补贴方式。

点评:

2009年国内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以及东北区大豆种子将施行良种补贴项目全部覆盖。新的良种补贴指导意见在“两会”开幕前出台,要求3月20日各省上报备案后正式实施。新的良种补贴指导意见改进之处:一是取消了“良种推广补贴”的“推广”二字,这意味着不存在从中“扣除推广经费”的问题。二是把“实施方案”更名为“指导意见”。三是规定只准省级农业部门推介品种,严禁省级以下财政或农业部门组织招标。最重要的是,“水稻、玉米良种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直接发放。小麦、大豆、棉花良种补贴可以采取售价折扣补贴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

应该说,好!大有改进,有错即改,难能可贵。

但还应指出,《指导意见》意思含糊,为基层预留了自主空间。例如:“严格补贴资金发放程序,采取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的,实行公开推介良种,农民自愿购种,落实种植面积。乡镇财政直接向补贴对象兑付补贴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农民;采取售价折扣补贴方式的,省级财政、农业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中标单位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补贴实行售价折扣,购种农民按折扣价付款,供种单位登记销售折扣清册,购种农民签字确认。”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决定补贴方式。而省级“话语权”为“蛀虫”留下了缝隙。

中国种业市场鹰雀之争

4月20日,寿光迎来第十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蔬菜博览会展示了世界蔬菜产业最前沿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展示了彩色蔬菜、袖珍蔬菜、营养蔬菜、保健蔬菜、观赏蔬菜等新特品种;展示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生物组培等先进技术以及植物“克隆”、自动化播种、自控温控系统等新技术,全面展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独特魅力,演绎寿光蔬菜产业迈入辉煌。

4月29日北京“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高层人士将国内数以千计的种子企业喻为“麻雀”,跨国种业巨头如同“老鹰”。中国种子企业当务之急是搭建麻雀与老鹰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整合麻雀的力量,开展一场麻雀与老鹰的对抗战。

点评:

寿光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寿光每年生产的40亿公斤蔬菜80%是“洋品牌”。一项调查表明,在寿光设施蔬菜生产中,洋品种覆盖面积比例:甜椒(含彩色椒)95%,大果西红柿61%,樱桃西红柿80%,无刺水果黄瓜80%,西葫芦50%,厚皮甜瓜40%,茄子30%;在露地生产的胡萝卜,种子80%依靠进口。“洋品牌”在蔬菜种业市场唱主角。

“洋品种”繁荣了中国的蔬菜市场,展示了先进的科技水平,丰富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当众多跨国种子公司挟强大的技术、资本、品牌和服务优势进入国门,把竞争擂台摆在田间地头时,中国蔬菜科研人员和种业老板眼睁睁地看着人家大把大把地赚钱。寿光蔬菜博览会折射出中国蔬菜科学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面对精品荟萃的博览会,面对五光十色的新技术产品,业界人士发自内心感慨,也滋生出深深的忧虑: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中国蔬菜种子产业何去何从?

业界人士认为,要冷静地对待

中国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正确评价国内蔬菜科研水平,“洋品种隐含的是科学技术实力”。二是科研院所实行“双轨制”,科研和开发分离,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必须打破封闭管理模式,端正科研方向,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三是国内蔬菜种子企业小而分散。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子企业屈指可数,年营业额1000万元的不超过10家,还没有超过亿元的蔬菜种子企业,绝大多数蔬菜种子企业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种。四是管理部门和蔬菜种子企业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为眼前利益争名夺利,缺乏长远的科研方向和市场定位,更缺乏联合起来把蔬菜种业做大做强的理想和行动。

须知,任何产业发展壮大,都是有良好的市场机制,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绝非计划和强制之功。中国关起门来发展种业,失去了那么多的机遇,耽误了那么多的宝贵时间。需要提醒的是,在自然界,麻雀偏好采食谷粒和草籽,一万只麻雀捆绑起来仍然是麻雀;而老鹰天性是吃肉的,翱翔天空,锁定目标,快速俯冲,遍地麻雀眼睁睁地一个个地被吃掉。麻雀与老鹰对抗,是自勉还是自嘲?

天价油菜转让与“品种饥渴征”

在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发的油菜新品种“中油519”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实现千万元天价转让。现场有5家意向企业参加竞价,起拍价为200万元,经过几轮激烈竞价,最终由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以1000万元揽入囊中,获得“中油519”的种植权和经营权,期限为10年。

点评:

种业老板们已经认识到,真正能够占领种子市场的不是种子,而是品种,特别是新审定品种备受关注。种业老板有自己的盘算,一个省审或国审品种,头两年若能销售100万~200万公斤种子,轻而易举地就赚回了本钱;以后每年若能销售1000万公斤,就能获得10倍乃至更多的利润。品种起拍价仅200万元,财大气粗的老板之所以愿意出千万元问鼎,反正是资金从国家的这个口袋进入那个口袋。精明的老板还有深一层的算法,投资科研是个无底洞,可能有所得,但也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品种饥渴征”笼罩着整个行业,它产生的后果一是加剧了种子育繁推脱节,没有哪家种子公司愿意投资科研育种,而愿意出高价轻而易举地购买品种;二是育种人员遍地开花,育种“黄金产业”有利可图,除科研院所外,地、市、县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以及个人都青睐培育品种,搜罗材料,快出成果;三是审定品种骤然增多,因为只要通过审定,立即赋予商品价值,“天上掉馅饼”,一本万利,不但加剧了科研与生产的双轨制,也加剧了种子市场品种的多、乱、杂。

李登海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李登海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紧接着,在全运会开幕式火炬手入场时,媒体特别报道“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高举火炬进入会场。李登海说:“作为一个农民科学家,能够成为全运会开幕式现场的火炬手,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这是国家对我多年来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肯定和承认。”新华社、电视台、报纸杂志都以大量篇幅报道这位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培育玉米杂交种为国家作贡献的事迹。

点评:

李登海在农业科研和培育玉米杂交种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获得国家给予的荣誉并赢得国人的崇敬。

农业科技界都知道,最初把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玉米并配制杂交种,是在20世纪初期。1908年,伊斯特、沙尔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

再说中国。把过去几十年因培育玉米杂交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人按获奖时间排个顺序:景奉文(自330)、李竞雄(中单2号)、吴纪昌(丹玉13)、郭日跻(沈单7号)、集体(黄早四)、许启凤(农大108)、李登海(掖单13)、堵存信(郑单958)。后人都是沿着前人的足迹逐步攀登,他们培育的杂交种都为中国玉米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家李竞雄先生在世时曾有媒体称他为“杂交玉米之父”,遭到李先生的严厉批评。还有媒体经常报道的“南袁北李”,“南袁”指的是水稻育种家袁隆平,“北李”指的是小麦育种家李振声。袁隆平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农业界只此二人获此殊荣。

进入新世纪,农业科技界虚夸浮躁之风弥漫,媒体给名人“戴帽”成风,业内人士对此“噱头”都嗤之以鼻。业界人士认为,“杂交玉米之父”的虚名是对李登海名誉的失敬与伤害,澄清“杂交玉米之父”不实之词是必要的。

“两杂”种子供需形势不乐观

全国农技中心根据各地的统计信息发布了2010年“两杂”种子供需形势预测,认为2010年杂交水稻种子供应总体平衡,但存在结构性问题;杂交玉米供大于求的形势将重于今年。

杂交玉米种子。2010年可供种量为15.7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为4.55亿亩,需种量为10.5亿公斤,余种量为5.2亿公斤。东华北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区种子供过于求程度严重,东北早熟玉米区特别是黑龙江极早熟玉米区供求平衡,其他玉米区种子供需平衡有余。

杂交水稻种子。2010年可供种量为2.84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为2.5亿亩,需种量为2.5亿公斤,余种量为0.34亿公斤。杂交早稻种子供应略显紧张,两系杂交稻种子供需基本平衡,三系杂交中稻、晚稻供需平衡有余。

点评:

国内杂交玉米制种继续向甘肃、新疆两省集中,占全国制种总面积近三分之二。好的方面是有利于制种品质提高、产量提高,不好的一面是运输矛盾将加剧。而在低价进口大豆的挤压下,东北大豆产区玉米面积大幅增加。

江西、湖南等地早杂制种前期干旱造成花期不育,收获期阴雨造成穗发芽等原因,减产较重。江苏、安徽两省两系杂交稻制种受极端气候影响,制种亲本育性转换,自交结实严重,部分种子报废。极端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开始显露。应对灾害的影响,管理部门需要尽快制定保险制度、储备制度,而制种没有补贴政策、种子价格低,成为农民不愿制种、制种基地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

中国尝转基因水稻“螃蟹”

路透社11月27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两位成员告诉路透,该委员会已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这标志着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11月29日,在广东省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位研究员证实了这个消息。

点评:

这条新闻首先由路透社发布,然后由中国科研人员证实,最后才由农业部官员承认。据悉,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是8月发放的,就是说8月之前农业部安委会已经讨论通过;但在10月份安委会公布的名单上并没有转基因水稻,直到路透社向世界公布之后,12月1日 “悄然”地补充登录在安委会公布的43个品种之末。

迄今为止,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因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允许把作为主粮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加拿大反对种植转基因小麦,墨西哥反对种植转基因玉米。连转基因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培育的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是用于出口的。而常年有65%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运用外来基因努力地以自己民族作为试验品!

据报道,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品种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这些涉外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学研究无可非议,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额专利费,这无疑为中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中国科学家用传统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高产水稻品种。特别指出,转基因技术仅仅是常规育种的一种补充手段,新培育品种依然要适应各地复杂的生态环境,还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复种、耕作、施肥、灌溉、育秧、密植等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产量。

让公众,特别是普通消费者获取所食用大米的知情权,让广大种植者获取种植水稻品种的知情权,是理所应当的。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12-29/29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