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了解中国农民,做中国农药行业领先者

网友投稿  2009-12-15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爱娥

一家有着207年历史的美国公司,二十多年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建立了时为上海浦东新区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0多年来,研发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中国农民的需要入手,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推出了“农得时”水稻除草剂、“巨星”小麦除草剂、“福星”杀菌剂、“安打”杀虫剂等许多适合中国农民的明星农化产品,成为中国农药行业中的领先者。这家公司就是杜邦公司。

日前,记者采访了杜邦植物保护业务中国区业务经理张勇先生,请他给我们谈谈杜邦公司如何为中国农民服务。

《农资导报》:据我们了解,杜邦是一家业务领域非常广泛的科学公司,请介绍一下杜邦公司在农业化学领域的情况。

张勇:杜邦公司的业务领域非常广泛,一直以来,公司坚持用科技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在农业化学领域方面,我们结合全球各地不同的作物种类和生长特点、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研制和生产抵御不同种类病虫草灾害的产品,包括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三大类众多优质农药产品。这些产品为广大农民攻克各种农业灾害,确保作物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农资导报》:您能给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么?

张勇:以杜邦研发的超高效、高附加值、安全低毒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例,这种除草剂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过去农民朋友使用除草剂每亩需要0.5公斤左右,使用稍有不当连秧苗都除掉了;现在使用这种除草剂每亩只用几克就可以了,除草效果与安全性都大为提高。既保证在农业生产上的有效应用,又保护农民朋友的健康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农资导报》: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种产品吧,您能跟我们讲讲杜邦这些优秀的产品都是怎样诞生的呢?

张勇:虽历经各种变化,但杜邦公司一直保持长盛不衰,转型成长为一家科学企业,其中的秘诀之一在于我们不断地科学创新。凭借前瞻性眼光,杜邦公司通常会预见政府农业部门和种植者8~10年后的需求重点,并将这种需求融入产品的研发中。在当今的农药市场,单一的作物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朋友对控制病虫草害的所有需要,农民朋友更强调农药对作物的保护性、对作物和使用者以及环境的安全性,而杜邦公司新上市的产品就已经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杜邦公司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产品开发流程,更好地满足种植者和社会的需求,提供更安全、更有益于环境的解决方案。这套全新的开发流程,除了农药效用外,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或潜在的健康危害和环境影响,其中包括毒理学、生态学,如生物蓄积与可降解性、危险特性等不可见的因素。我们要求从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开始,就将所有处于产品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上下游供应商和产品制造商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并进行评估。比如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即涵盖产品使用何种材料制成,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是否符合安全与环保的原则,产品完成使用寿命后的处置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产品的应用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一旦发生问题,产品如何追溯召回以及处置等,关系到产品相关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农资导报》:目前公司借助这一流程开发出新产品了吗?

张勇:是的。来自这一全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第一个活性成分便是新产品Rynaxypyr(氯虫苯甲酰胺)。它在提供优异使用效果的同时,也有杰出的环保表现,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杀虫剂。2007年10月16日召开的布莱顿(BCPC)世界植保大会授予Rynaxypyr“最具创新的化学奖”的殊荣,用以表彰它对全世界环境生态的杰出贡献。2008年,杜邦公司在全球同步推出这一先进产品。

《农资导报》:我们也听说这款产品的使用效果非常好,在农民朋友中广受欢迎。而且杜邦在中国同步推出这个产品,可以看出杜邦公司对中国市场还是非常看重的。

张勇:你说得一点都没错。了解中国农民的需要,是杜邦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就坚定的信念。杜邦将继续坚持下去,做中国农药行业的领先者。

经过20多年的耕耘,如今的杜邦已是中国农化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佼佼者。我们设立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于1995年获得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中国农化行业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1998年成为中国农化行业唯一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截至2008年,连续12年荣获上海市外商投资“双优”企业荣誉。杜邦农化营业收入连续进入上海市工业企业销售500强行列。

未来,杜邦的科学家将会继续以满足中国农民的需求为原动力,发现和开发能够满足种植者们长期的生产和收益需要的可持续新产品。与此同时,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各地农民提供产品使用指导和服务,切实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本报将连续三期报道该公司在中国开展农化服务活动的情况。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12-15/29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