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志刚
2008年,天存种业的小麦种子年销售量突破0.7亿公斤,销售量居国内小麦种子经营首位,创历史最高水平,营业额达到1亿元,跃升为中国经营小麦种子规模最大的公司。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在这个岗位上就要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服务,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优良品种带来的甜头。”正是对农民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河南天存种业总经理李应权带领员工连年创佳绩,取得了企业和农民双赢的局面。
从制度和细节上管理
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在陌生人心目中,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事实上他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系统都小有名气。1993年,李应权受命担任周口市农科所开发公司副经理。从搞科研到搞开发,尽管不太适应,但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换了角色。李应权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是信誉和效益的前提,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信誉,企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尤其是搞种子经营,若坑农害农,有愧于父老兄弟。他与公司坚持对种子田检查验收,发现不合格种子立即转商处理。1999年,为防治地下害虫,公司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但包衣后由于水分过多,发芽率降低。李应权发现后,及时在媒体发布消息,对售出的种子进行退换。公司用120多万元的赔款赢得了信誉和口碑。
2001年6月,李应权担纲公司经理。精明的领导善于从制度和细节上管理:针对财务、人事、仓贮、检验、营销、奖惩、考勤、培训等项工作,他牵头制定刚性规则,人手一册,并督促学习与落实;完善种子销售代理制度,实行客户零风险销售,保证种子销售,保证种子质量,把紧“优良品种准入关”,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名牌战略,使“周科”种子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标;支持营销人员实行分片区域销售措施,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让农民群众满意,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向竞争和变化挑战的“博”、“精”、“信”之道天存种业发展壮大,李应权看问题的角度更宽了。为了给企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他在积极探索新的出路,运用现代经营艺术和手段,向竞争和变化挑战。
天存种业的成功在于拥有一个能经营、会经营、懂经营、敢经营的老总,有“周科”品牌背后强大的市场———一代又一代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万千父老乡亲的支持,有以郑天存为首的强大的专家队伍的支撑。
李应权的 “博”、“精”、“信”之道,为企业壮大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博”,就是知识渊博。从豫南农专毕业以后,李应权先后修学了清华大学EMBA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工作之余撰写专业论文16篇,与人合作专著三本,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2项,有18种优良作物品种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河北的5亿多亩土地面积上推广应用,产生了15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和无法估算的社会效益。
“精”,就是精通经营之道。通过实践,李应权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营策略:依靠信息决策,捷足先登,培养优质高效良种;借助市场力量,发展自己;巩固老用户,发展新用户,抓住华中、华东种子市场,进军全国市场;采取保证质量、薄利促销、让利农民的经营策略等。这几年,凡是与李应权有过接触的客户,都被他的坦诚相见所感动,称他“够朋友”,愿意接受天存种业的产品。
“信”,就是自信和信念。李应权常说:“只有积累了自信,才能逐步增强决策的能力。一个缺乏信念和自信心的人是永远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他正是依靠着这种执著的信念和自信心,顽强地开拓、创新,播下事业的种子。
李应权经历了20年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面对着喜人成就和丰盈荣誉,他始终微笑坦然处之。心中装着农民的他,探索的脚步依然。
潜心研究市场
年产值将突破亿元
有了完善的制度,李应权又开始潜心研究市场。在麦种经营中,他倡议在河南全省及周边省、市建立联销网点,经营网点多、县乡遍布均匀,大大拓展了经营空间,提高了销售能力。李应权和他的同事们还独立完成了地市级农科单位的种子产业化研究项目,建立了良好的种子繁供体系,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资本运作、种子生产、经营部门相互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在提高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公司增加收益1500多万元。
2005年,在周口市委、市政府提出“千名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活动中,李应权担任项城市科技服务团团长。目前,天存种业在项城市建立了小麦种子生产基地5000多亩,并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使农户每亩地增收200多元(按合同规定加价25%回收),共计增收75万多元。日前,李应权又提出在项城市丁集乡繁育大豆种子2000亩,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截至目前,天存种业今年的种子经营量超过0.75亿公斤,预计产值将突破1亿元大关。同时,公司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40亩,前期注入资金1000多万元,一期工程即将竣工。至此,一个集种子产、供、销一体经营,贸、工、农综合发展的企业日臻完善。
天存种业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农民满意的经营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河南省“种子经营诚信企业”,中原农民信得过“十佳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