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六十年风雨历程炼就农药精英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25  互联网

许网保

卢柏强

陈学林

许辉

谢平

周其钧

曾仲武

于国权

杨振华

沈寅初

李缉超

李钟华

屠豫钦

吴奎华

曹素芸

李宗成

冷阳

李彬

李德军

凌世海

刘长令

吕龙

钱旭红

尚尔才

沈德隆

王大翔

周曙光

张一宾

张湘宁

薛振祥

陈杰

许网保,任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他领导的集团目前拥有的企业15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3家,制剂加工企业1家,农药中间体配套企业3家,专门从事农药研发、农药出口贸易、农药包装材料制造的企业各1家。目前集团拥有员工近2000人,注册资金达2.5亿元,资产总额近1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年利税超1亿元,外贸出口达8000万美元。企业生产的沙蚕毒素农药已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企业,企业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政府和行业科技奖励。

卢柏强,任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所创立的农药企业带领企业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已涵盖农药和植物营养等业务领域,拥有诺普信、瑞德丰等多个著名农资品牌。他所创建的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农药制剂行业上市公司,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农药制剂企业。

在技术领域,诺普信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和深圳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设立单位,是行业内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在营销领域,诺普信企业构建了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市的基层营销网络。

陈学林,现任四川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8年陈学林同志临危受命,出任利尔化学董事总经理。他带领科技人员解决了一直困扰企业的多个重大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等多个氯代吡啶类除草剂产品,并成功实现产业化,产品行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利尔化学因此成为全球第二家、国内首家吡啶类农药产品氯化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在他的带领下,利尔化学于2008年7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许辉,任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带领企业由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销售业绩由原先的几百万,增长到现在的5亿元,企业拥有两大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优势凸显。

他本人连续几届当选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积极参与农药行业的管理,提出行业技术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议,为国家农药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增强会员单位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正当途径与手段,保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谢平,任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效旱地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油菜田除草剂草除灵乙酯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一、二等奖。2007年他所负责的“IDAN及空气氧化法合成草甘膦原药”新工艺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他曾获得“安徽十大经济人物”、“中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周其钧,任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曾任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从地方小型氯碱厂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综合型农药化工企业集团,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规模迅速壮大,2004年总资产达19.55亿元,2004年所有者权益达到4.38亿元。经济效益持续攀升,企业销售收入2004年达15.34亿元,利润达15467万元。

他先后获得首届江苏省优秀企业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2003年扬农集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曾仲武,现任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

在他的领导下,企业保持了平均每年15%以上的增速,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5.8亿元、利税7500余万元、创汇3910多万美元。企业先后获得了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他2008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劳动模范”。

他从事农药合成工作长达五十年,主持与参加过三十余项国家、省、市重大项目(课题 )。

于国权,现任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领导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农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10多项。

在他的领导下,企业多次获得HSE进步奖,曾被评为石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他领导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品,“长青”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吡虫啉系列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杨振华,任江苏苏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他的领导下,集团工业总产值从组建时的4.2亿元增长到40亿元,销售收入从3.8亿元增长到46亿元,外贸出口从3230万元增加20.5亿元。公司先后被列入国有大型一档企业和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名单,荣获江苏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优秀企业等。

他本人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企业家、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双增双节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企业家、江苏化工对外开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沈寅初,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生物化工和生物农药研究,先后主持开发了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产品,为中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主持完成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李缉超,任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董事长。

他主持了“三唑酮合成废液中回收利用三氮唑”等技术项目改造,每年创效益300余万元;主持“年产450吨螺灭杀工业生产技术”(用于杀灭钉螺防治吸血虫)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近10年来,销售收入过亿元,效益2000余万元。他主持“创制农药89-1”(硝虫硫磷)中试、工业实验,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效、低毒、安全、创新杀虫剂硝虫硫磷产业化示范工程”,建成年产3000吨/年产业化示范装置,年产值1.5亿元,效益3000万元,通过国家发改委项目验收。

李钟华,任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

她1998年在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从事农药项目管理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建设”、“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药创制工程”的组织管理。

与此同时,她还主持或参与了9项课题/专题研究,主持了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新农药创制与开发”、中央级科研院所基础专项、社会公益性专项、科技平台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屠豫钦,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他的研究课题一直追踪国内最新的农业病虫害。小麦锈病全国大流行期间,他研究利用磷肥厂的副产氟硅酸制成具有内吸作用的防治小麦锈病的廉价药剂。他在培训全国杀虫脒生产厂的技术人员期间,还发明了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冷冻盐析法制备固态杀虫脒的方法和生产工艺。他研究开发的微量弥雾器和微量弥雾机,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达50%以上,并能降低用水量95%以上。

吴奎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他近40年一直从事农药乳化剂、农药剂型、分析和农药合成等科研工作。曾任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药学会理事、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功解决了BL乳化剂凝聚和分解有机磷农药的技术关键;七五至八五期间,先后主持了数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九五期间指导和参加了自选项目灭蝇胺、嘧啶胺的开发。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农药品种的空白,并大量出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曹素芸,原任贵州省化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她创制的仿生性新农药“杀虫双”、“杀虫单”,属中国自行创制的三个农药品种之一。她创制的“杀虫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化工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杀虫单”水法原粉和氯化新工艺获1993年贵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为贵州省劳动模范、1985年为贵州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李宗成,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是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办公室首席专家,科技部 “九五”、“十五”、“十一五”农药攻关办公室首席专家。

他自1973年独立承担研究课题,先后开发了甲霜灵等多个农药新品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得到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嘉奖,其中:甲霜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氯嘧磺隆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苄嘧磺隆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禾穗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品种已实现产业化生产。

他还主持创制了氟吗啉、烯肟菌酯这两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成家壮,任广州化工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他长期从事农药研究工作,曾参与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研究开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甲胺磷研究成果被全国农药企业广泛采用,并曾使之发展成为最大吨位的杀虫剂。他参与杀菌剂百菌清研究开发并获得成功,受到国家计委、科委、化工部、财政部的联合表彰。自1980年开始他跟踪国际上农药剂型水基化新技术,自主研究开发了一系列(30多个)水基性农药新剂型、新制剂。他主持了“农药水基性制剂的产业化开发”。

冷阳,任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先后参与了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联合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主要是:丁草胺、甲霜灵、代森锰锌、草甘膦、加氢法绿麦隆及农药新助剂农助-2号等14个新产品,这些新产品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9年起,他主持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项目的筹建、建设和执行。他先后主持完成的研究开发项目达100多个,并有60多项在企业投产。项目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1999年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荣誉奖。

李彬,任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他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

1994年9月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12月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2004年12月兼任党委书记。2007年9月出任中化集团副总裁。

他具有扎实的化工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管理、企业管理经验,全面了解并掌握精细化工研发及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李德军,任山东省农药研究所所长。

他曾主持过多项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乙醛肟工艺改造”获省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100吨/年乙醛肟低耗生产新工艺”中试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嗪磷”(地亚农)生产新工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任职期间,山东省农药研究所承担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国家农业转化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并担任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工程化关键技术的开发”项目负责人。先后在各类科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凌世海,任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剂型中心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重大项目共52项,获奖项目25项。他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他是《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固体制剂》的副主编和主编。

他的科研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长令,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创制的农药新品种氟吗啉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他获中国发明专利奖金奖、200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多个奖项。他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件、国外专利9件。

他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和探索了创制新农药品种的方法———“中间体衍生化方法”,利用该方法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中唑菌酯(SYP-3343)、胺唑菌酯(SYP-4155)具有很好的性能,将分别于2009和2011年投放市场。

吕龙,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含氟材料和新农药创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他在“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研究课题中,领导绿色化学农药创制团队,发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除草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衍生物。

钱旭红,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兼任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主任,是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2003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4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有机化学评议组成员,第十一届化工评议组成员。他是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 Fluorine Chemistry,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等编委,在国际学报发表论文近百十篇,拥有专利十数项。

尚尔才,任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1980~1986年间他组织编写国内和国外农药品种手册约150万字,成为行业基础资料;先后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化学化工大辞典》等多部工具书的编纂并任分组编委。1986年他编写《农药通用名称》及命名原则,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使用,改变了农药名称混乱局面,并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出版译著 《农药的设计与开发指南》。1992年他参与高效、安全水稻杀菌剂兼生长调节剂“恶霜灵”的开发与推广工作。

沈德隆,任浙江工业大学农药研究所所长。

他是浙江省精细化工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相关领域多次获奖。他1989年因“甲基托布津除臭新技术”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2003年因“非光气法合成新农药杀扑磷的工程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因“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他在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也多次获奖,2005年“含吡唑双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获第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优秀论文。

王大翔,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中国农药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他在任副院长期间,曾经组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使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资金,进行了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的建设。

他创制出新的高效杀虫剂三个。其中新杀虫剂呋喃酰肼,商品名“福酰”已经取得专利并已产业化;丁烯氟虫腈已经取得专利并注册,并实现产业化。

周曙光,任新安化工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有2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3项新技术或新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草甘膦的原始性创新研究和开发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开创性地提出了草甘膦生产过程中有大量氯甲烷的产生的论断。

张一宾,高级工程师。

他长期从事农药等领域的信息工作,并担任《世界农药》(即原《农药译丛》)编辑工作30余年。曾出版《世界农药新进展》、《工业防霉剂》等专著5本,参加编著书籍8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另撰写各种调查报告等约五十万字。担任顾问或技术指导拍摄农药科教影片5部,其中1部影片获“华表奖”。

张湘宁,任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他从事农药科研工作20多年,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富右旋反式丙炔菊酯的研究开发”,完成了r-功夫菊酯研究开发。他在新农药的创制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成果,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杀虫剂JS118的研究开发”、国家十五后期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杀虫剂JS118的产业化开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吡唑酰胺类等先导结构的优化和创新研究”。他获得3项国家专利授权。

薛振祥,任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先后主持参与克菌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苄嘧磺隆等项目的研究开发,是国内著名的农药研究专家。在职期间组织研究所的新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他承担《农药》《农药学学报》《现代农药》《江苏化工》《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的编委和《中国农药》专家组顾问等。

他对拟除虫菊酯和农药中间体有较大的造诣,对国内外农药发展概况了解较多,能提出发展和改进意见和有关企业商讨发展前景和措施。

陈杰,任浙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所长。

她多年从事农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2年她被评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她主持的“2-嘧啶氧基苄基取代萘胺类衍生物合成方法和用途”的研究课题获2005年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奖;2007年,她荣获“杭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她曾出版《国家农业行业国家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新农药研发――方法·进展》等专著。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9-25/29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