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引领企业行进在经济发展的新干线上

网友投稿  2009-09-22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洋王爱娥特约记者席似侃

2009年,在罕见的金融风暴面前,很多企业无法承受冲击纷纷落马。而江苏苏化集团有限公司却在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稳步发展。1~7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虽然同比下降41.1%,但效益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他们实现利润1.8532亿元,同比仅下降2.2%。这是苏化人在金融危机面前百折不挠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苏化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危机的成果,更是苏化人前瞻性战略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企业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所有这一切无不凝聚着企业掌门人杨振华的心血。

风雨改革路业绩铸辉煌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谁主沉浮?机遇只会钟情于有备者,历史只会青睐于勇敢者,谁把握住了改革的脉搏,谁就赢得了主动权、生存权、发展权。杨振华就是改革大潮“弄潮儿”中的佼佼者。20年来,他坚持改革不停步,企业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脱胎换骨的转变。

1989年,杨振华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已是江苏省地方化工首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苏州化工厂的厂长。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杨振华凭着企业家的胆略,利用企业在农药生产方面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组建了国内首家以农药生产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江苏化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地方化工唯一的大型一档企业,由此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序幕。

经过几年的潜心发展,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具备了进一步扩张的潜能。1996年经苏州国资委同意,企业由江苏化工农药集团公司更名为江苏化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虽然仅两字之差,但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更名换姓,而是将经评估后的2.1亿元国有(集体)资产,由国资委授权进行资产委托经营管理,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公司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机构。这是传统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2003年企业再次改制时,资产已经翻了一番。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体制上存在的固有弊端逐渐显现。如何冲破樊篱,打破坚冰,选择一条既符合企业现状,又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要求的改革之路,使企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成为杨振华日夜思考的主要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从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加快企业发展的原则出发,决定对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2003年,作为苏州市首批改制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成功地完成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改制,从单一国有企业的身份转换成为有7家股东单位的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吸收了央企资本、民营资本,还吸收了外资资本,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员工的身份得到了置换,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了改善。

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企业发展也是杨振华的一个高招。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坚持“三外”齐上的方针。企业先后与美国华美集团、孟山都公司、FMC公司、挪威海德鲁公司、国际金融组织、日本伊藤忠、花王公司、三井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等国际知名的大集团建立了多个合资企业和合作项目。近期,公司与日本三菱瓦斯的年产10万吨双氧水合资项目即将建成投入生产。不仅引进了超过1亿美元的外资,而且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综合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投入资本有了丰厚的回报,并且做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批产品,拓展一群客户。一石三鸟,实现了借力腾飞的初衷。

杨振华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合资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他沉醉,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一个企业如果只在国内市场拼抢,就好比车子少了一个轮子,至少是不完整的。企业要利用自营进出口权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抢占国际市场。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外向带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借助国外大公司的力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培育自己的外销队伍。他多次亲自带队赴欧美、东南亚与外商谈判,拓展市场。随着企业出口产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外贸供货和自营出口呈几何级增长,实现了两个市场同步发展,企业的外向度超过30%。

在杨振华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年年跨上新台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经济效益一直名列苏州市工业企业前茅,为苏州市地方经济和全国农药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工业总产值从组建集团时的4.2亿元增长到40亿元,销售收入从3.8亿元增长到46亿元,外贸出口从3230万元增加20.5亿元。

公司先后被列入国有大型一档企业和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名单,荣获江苏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省管理现代化先进企业、全国化工清洁文明工厂样板厂、全国化工文明单位、全国化工出口先进企业、全国节能先进企业、全国现场管理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他的能力和劳动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企业家、苏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双增双节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企业家、江苏化工对外开放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石化行业十大标兵、中国500名企业创业者、全国化工优秀企业家、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民营企业家。

实施科技领先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既懂管理又精通技术的CEO,杨振华深知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把目光瞄准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坚持高起点、大跨度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缩小与国际先进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杨振华敏锐地觉察到农药行业变革时代即将来临,有机磷农药终将被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所替代,为此,他与企业加快了菊酯类农药的开发步伐。

醚醛是菊酯类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缺了醚醛,菊酯类农药无法生产。杨振华利用国内独家生产醚醛的优势,加快了醚醛产品的升级换代及后续产品的延伸开发。投资100万美元从瑞士引进先进的液膜结晶器,组织人员对醚醛生产工艺技术攻关,使醚醛含量从92%提升到99.7%,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此外,还加快了菊酯类农药的另一个重要中间体DV菊酸的研发工作。先后完成了醚醛氯化优化、A+B氯氰菊酯项目、功夫菊酯项目、70%亚磷酸水液项目、二氯菊酸项目、Zeta氯氰菊酯等新品研发项目,现已形成一个以醚醛和DV菊酸为基础,完整的菊酯类农药生产链,成为国内最大的菊酯类农药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国内农药行业龙头企业,他视振兴民族农药工业为己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把研制和开发低毒、高效、高附加值的农药新品作为主攻方向,为此,企业投资800万元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和质检中心,引进资深研究人员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科技人才。为了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还特地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设立了500万元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科研开发、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人员。企业还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沈阳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走上了产学研联合发展道路。

仅“九五”期间,公司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就达30多个,包括右旋4-羟基苯基丙酸酯和吡虫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甲基毒死蜱和年产1700吨醚醛技改国家“双加”工程项目;高效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中间体2-氯-5甲基吡啶和高选择性除草剂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和国债项目;高效绿宝和氯乙酸改造国家级成果推广项目;9801国家技术创新项目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醚醇和OBSH发泡剂项目。农药原药从4个增加到26个,各种制剂38个,产品从单一乳剂发展到乳剂、水剂、悬乳剂、悬浮剂、颗粒剂、拌种剂、可湿性粉剂等多剂型并举,农药产品结构实现了三个根本转变:从杀虫剂向杀虫剂、除草剂并重转移;从高毒低附加值向高效低毒、高附加值转移;从少品种、大吨位向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转移。形成了主业优势,从过去的农药大厂转变为农药强厂。

经过不间断的科技

创新和技术攻关,积极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企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观彩绘企业新蓝图

屈指算来,苏化集团在苏州这块沃土上已扎根50载,创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奇迹。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司已经被居民小区团团包围,成为典型的城中厂,与苏州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不相适应,企业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必须跳出苏州古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问题是,偌大的一个企业不是说搬就能搬的,这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和重新定位,关系到企业的区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涉及到选址、资金、人员等问题,更实际的是如何做到搬迁期间产品不丢、市场不失、人员不散。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杨振华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2003年6月,杨振华率领麾下精兵强将,来到了张家港东沙的长江滩涂,在杂草丛生的芦苇荡里摆开了苏化人第二次创业的战场。他亲自担任搬迁指挥部总指挥,为苏化工业园培土奠基,并亲手打下了建设的第一根桩基……在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熬过了700多个不眠之夜后,以离子膜烧碱为龙头的一期项目建设正式投入生产运行。随后,他一边指挥二期项目建设,一边协调新老两个厂区的生产运行,此时此刻他的工作日志里已经没有了8小时工作制,没有了节假日和双休日。企业顺利实现新老厂区的无缝对接和平滑过渡。

经过5年的顽强拼搏,占地1000多亩、总投资达17亿元的新苏化耸立在东沙化工区,成为张家港东沙化工区标志性工业建筑群,这只是杨振华创作的精品之一。

农药产品是公司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三大支柱产品之一。公司的农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农药行业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在全国农药市场有着较高的美誉度。如何做到在搬迁过程中产品不丢、客户不散、市场不失,无异于一道横亘在公司面前的“哥德巴赫猜想”。

他率领班子成员走南闯北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杨振华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并马上做出了决定,兼并新沂农药厂。新沂农药厂地处苏皖鲁豫黄海经济圈的中心,有着广阔的市场腹地,铁路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其次是该厂有着与公司相近的产品,拥有资源、技术优势;三是当地政府有亲商重商的理念,天时、地利、人和。杨振华圈定新沂农药厂作为公司农药产品结构调整之地。

2004年7月28日,苏化集团新沂农化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公司在苏州40年农药生产历史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公司新农药生产基地诞生。

通过注入资金、派遣人员、输入管理办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企业运营管理,该厂很快恢复了生机。经过几年的潜心发展,新沂农化不负众望,生产节节攀升,销售年年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屡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10亿元,实现利润从1000万元猛增到1.2亿元,4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5%和280%。

良好的业绩为企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占地500亩的新沂苏化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工业园区以优先发展农用化学品、重点发展菊酯类农药和以光气为龙头的杀菌剂等产品为目标,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现在已有10多个产品在新区投产,苏化集团的农药产品在广袤的苏北大地上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07年,新沂农药厂改制成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争取在创业板上市做准备。杨振华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农药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规模宏大的结构调整中,公司实现了五个目标:一是公司产品链得到进一步延伸,上下游相互配套,大量副产物得到综合利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二是公司强势产品做大做强;三是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拓展,产品附加值提高;四是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五是生产控制的集成化与自动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大规模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完成,公司已形成集团母体在苏州、张家港东沙化工基地和苏北农药基地的一体两翼格局。

作为中国农药工业和石化行业的资深专家,杨振华还兼任苏州市化工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农药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氯碱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安全生产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位。他拥有数十亿资产,素以沉着稳健著称,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他把发展企业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个公民对职工、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有这样的领导者,职工是幸运的,企业的前途是光明的。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9-22/29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