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中国制造”向何处升级?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1-13  互联网

□伍西

中国是全球农药原药最大出口国,中国曾一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磷肥出口国,中国也曾经是尿素出口大国。在全球农资市场上中国制造的标牌也是越来越引人注意。但在2008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肥料的出口受到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控,而农药的出口受到国际标准和市场变化的限制。中国制造的农资产品,在出口的路上遭遇阻碍。

必须看到,中国农资产品的出口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低成本优势,这也曾是几乎所有中国商品的最大优势。但在今日,特别是针对肥料、农药这样的特殊商品,这个优势就一再地被置疑,被分析。肥料的最大疑问来自于出口能源、出口政策优惠;农药的最大疑问在于污染问题、过度扩张。

对此,行业内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国农资产品必须产业升级,才能以更合理、更经济、更有效益的方式加入全球经济市场的大循环。

其实,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以前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遇到过,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其实都曾遇到过低成本优势丧失的“亚洲命题”,幸运的是他们都走出来了。

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釜山正享受着全球产业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刚刚从中国台湾手中接过“世界制鞋之都”的称号,成为“亚洲制造”的新领军者。在巅峰时刻,釜山曾经生产了全球70%的鞋类制品。企业之多,产业之集中,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天中国的温州。随着利润的日益微薄和竞争的日趋惨烈,相当数量的釜山制鞋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幸的是,韩国人的痛苦记忆正在成为中国的现实。在釜山升级换代为世界著名的船舶生产基地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为数众多的“鞋都”、“电器之都”、“服装之都”等等。

学者认为,各类产业可以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来分类。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都集中到中国等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则集中在发达工业国家。于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常规路径就应该是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科技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与其进行产业升级,不如首先进行产业链升级。”他说,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和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郎咸平认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对照一下中国的农资产品,我们出口的产品究竟包括了哪几个环节?哪几个环节则是完全的缺失?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1-13/29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