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化肥工业要在科学发展中谋得更大的进步———访原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曾宪坤

零零社区网友  2008-10-24  互联网

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经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史过程,化肥为中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回首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为化肥工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引擎,化肥工业发展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化肥工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究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中国化肥工业如何在未来走得更好?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原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曾宪坤。曾副司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从事中国化肥工业的规划设计工作,对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的感情。

中国化肥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许多成绩,回顾这段历程,有三点体会:

取得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到现在,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目前氮肥、磷肥基本自给且能够出口,钾肥资源虽然很少,但我们已经满足了国内需求的30%。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因为中国化肥需求量太大,化肥的生产量和需求量都占到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面对如此大的化肥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化肥需求靠什么才能自给?化肥依存度多少才能够保证国家农业用肥安全?经过讨论与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化肥的需求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化肥的依存度最低也要在70%~80%左右,这是一条安全线。化肥虽然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

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可以说经历了特殊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当时想通过进口解决化肥需求,但是没有那么多外汇,只能靠自己发展生产。第二阶段,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外汇储备多了,国家各个相关部门和一些公司开始提出进口化肥要求。由于进口化肥质量好、养分高,比国产化肥更有优势。发改委、农业部等为了保证化肥安全,提倡进口;而化工部当时认为,应该既要进口又要发展中国的化肥工业。从现在看来,满足化肥需求还是需要靠国内自给。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规模小、技术落后、养分含量低,当时化肥工业处于投入高和产出低的阶段,效益出现问题。70~80年代,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化肥工业,当时化工部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为保证粮食安全而发展化肥工业。当时多条化肥生产设备已经从国外引进,是否继续生产成了矛盾。化工部果断抉择,即使效益不好也要搞。因为中国需求太多了,中国在国际上可谓是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因此,一要依靠自己,二要不能只看眼前效益。没有粮食就没有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又谈何发展。从今天看,我们的化肥工业还是顶住了当时的各种压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给国家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具有前瞻性

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农业需求前面,化肥工业的发展非常具有前瞻性。

1955年搞磷肥建设期间,中国农业土壤并不缺磷,但在国家发展规划“一五”期间(1953~1958年),化工部就提出要发展磷肥产业。当时氮肥产业发展占主导,但是化工部意识到,不能只靠一种肥料,“化肥要氮磷钾并举”。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云南进行磷肥项目的建设,1965年第一个磷酸二铵磷肥厂投产。等到中国农业感到缺磷时,中国磷肥产业已经建立起来了,满足了当时的需求。1978年后,磷肥产业发展大打矿山之战。由于中国磷矿以胶磷矿为主,氧化镁含量高,加工磷铵比较困难,因此,化工部组织专家到美国、西班牙等考察了钾矿、磷矿、硫铁矿等,同时还考察了美国、瑞典矿山的开采与管理技术。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可以不按照美国的路子,而是根据中国自身条件发展磷肥生产。

1975年化工部开始青海格尔木20万吨钾肥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钾肥产业的发展,且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积累了一些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化工部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即化肥低浓度向高浓度发展、单一肥料向复合肥料发展、粗放施肥向科学施肥发展。当时国内化肥碳铵、硝铵、氯化铵、硫铵等占主导,而现在高浓度尿素已经占有一定比例;当时复合肥复合化率很低,国外化肥复合化率在50%~70%,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化肥复合化率提高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复合肥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尤其是规模上不能搞得太大,如果搞得太大,企业在养分配比调整、原料调整、经营成本上变得被动,不利于企业发展。再有就是科学施肥,当时国外已经有专家提出了科学合理施肥的理念,化工部经过考察后,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在全国建立100个农化服务中心。因此,化肥工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

改革开放让行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为中国化肥工业提供了生产基础,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要讲的就是“十三套大化肥装置的引进”。在设备引进过程中,中国逐步对化肥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创新,在技术和规模上跨上了新的台阶。其次,就是化工部在20世纪80年代到国外进行化肥生产考察,正是这些考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学会了化肥工业的精细化管理。拿选矿来说,当时中国矿山开采就是“打眼、放炮、顺沟溜”,矿石开采出来就直接销售或者进行肥料加工,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矿养分含量很不稳定,给后期加工带来很大困难。而当时国外就比较精明,他们把矿石开采出来后粉碎过筛进行均匀化,这样矿产成分就可以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级别定质定价。选矿厂的建设,国内选矿厂一般都是坑坑洼洼,尘土漫天,殊不知这样大大降低了矿石的开采和运输效率,国外矿厂一般都对路面进行硬化,这样可以降低汽车轮胎的磨损,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另外,每次运输队伍离开后,马上就有洒水车将路面洒湿降低灰尘,改善环境。最后一点,就是产品专业化。国外矿石运输车都是针对不同运输功能研制的,运铁矿、磷矿以及木材的车辆在车斗、马力、刹车等各方面都有标准,这一点在当时很值得我们借鉴。由此,我们也想到了化肥生产的个性化,不能只发展一个化肥品种,要发展适合不同农业需求的化肥品种,不能发展复合肥全国都用一样的养分,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来生产不同养分配比的肥料。就是这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给化肥工业带来了许多新观念、新技术,让我们有了化肥工业发展的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作用不可替代

当今化肥工业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对于未来化肥工业的发展,有六个方面需要思考和把握:

第一,今后化肥发展要继续坚持不离不弃的精神,站在国家政治角度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就拿现在的磷肥出口来说,企业老总应该有高度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安全。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未来将不可想象。磷肥和氮肥不一样,磷肥的发展要靠磷矿资源。中国磷矿资源储量数据不能只看统计数据,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国可利用磷资源来看,磷资源还是紧张的,出口还是要控制的,中国的磷肥要靠磷矿资源才能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为社会稳定着想。现在,国家政策给企业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希望企业要树立远见,一定要做好内功,从经营管理上降低成本。国家也要重视化肥工业发展的管理,要有一个长远规划。

第二,中国化肥发展要立足于国情,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当时化工部提出化肥发展要坚持三个并举:“煤油气并举”、“氮磷钾并举”、“大中小并举”。从现在来看,这个观念还是比较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煤油气并举”是最好的例子。当时我们提出用煤头生产化肥,后来发现油、气都可生产化肥。随着三种原料价格的不断变化,“气油煤”又要向“煤气油”转化。还有硫铁矿制酸。由于当时可以进口硫磺进行硫磺制酸,这样就给硫铁矿制酸企业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我们建议硫铁矿制酸企业保留生产设备,不能放弃。去年硫磺价格高涨让硫铁矿制酸企业又活了过来。这也告诉我们,化肥工业要根据资源情况科学发展,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任何资源的依存度都要在70%~80%。另外,料浆法磷铵技术也是很好的例子。当时中国磷矿品味和质量都很差,不能大规模发展磷肥生产,而料浆法磷酸技术恰恰能够解决低品位磷矿利用的难题,这项技术研发成功以后,中国磷矿能用了,成本也降低了。磷铵的发展即提供了农业化肥需求,也为复混肥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因此,化肥工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要结合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三,看问题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不能形而上学,化肥工业的发展要多元化、有计划地发展。如肥料高中低浓度标准的划分,不能高浓度一统天下。就如经济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一样,化肥工业的发展一定要平衡,不能有了高浓度就放弃低浓度。2000年在香山召开会议,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不能对普钙征税,因为普钙在中国南方具有很广泛的市场。2005年,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在武汉召开了低浓度肥料应用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将低浓度肥料普钙、钙镁磷肥重新拿出来研究,将低浓度肥料拉回到化肥产品大家庭中。最近,化肥的高价位再次说明了低浓度磷肥也是有优势的,也有自己的市场。另外,化肥工业发展要有计划性,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也要有一定的计划。如美国的钢铁、纺织,意大利的鞋业都进行了贸易保护,发达国家的市场也不是完全放开的。我们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拿完全市场经济来发展产业,要有一定的规划。如复合肥料规模就不能太大,否则技术调整非常麻烦,也不经济;再有就是复合肥的高塔造粒,高塔高氮比普通复合肥在成本方面要高出许多,而农民的购买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

第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过去的问题。在中国化肥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各方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存在不同看法。我认为,要站在当时条件下考虑国家的决策,不能一味地否定,要历史地看待发展问题。就拿“煤油气并举”、“氮磷钾并举”、“大中小并举”来说,随着化肥生产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的变化,侧重点也在进行着不断调整,任何一种肥料的兴盛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油煤气”在不断调整,“大中小”也在不断调整。没有当初的小磷铵,就不会有现在中型磷铵的蓬勃发展。

第五,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目前中国化肥氮、磷已经基本自给,且进口依存度正在下降,但由于部分化肥企业的发展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在发展中既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又要将后备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比如说,20世纪60年代最早在云南搞现代化磷肥生产(云南三环),到7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80年代安徽六国从罗马尼亚引进技术第一个磷酸二铵,铜陵也发展磷酸二铵,南化发展了重钙、磷铵、硝酸磷肥等。这种产品结构的变化来源于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引进,当时中国磷矿以胶磷矿为主,氧化镁含量高,不能按照美国的路子发展。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1978年后,原化工部到美国、西班牙等考察,对西班牙的钾矿、硫铁矿,美国的钾矿、磷矿,瑞典的钾矿等都进行考察。这为中国化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议,促进了中国磷肥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另外,企业要培养好后备人才,领导人一把手非常重要。当时国家建立了宏福(现瓮福)、大峪口、鹿寨、云南大黄磷、黄麦岭等五大矿肥基地,几十年过去了,各个公司的发展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宏福公司的发展印证了领导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宏福在当时条件比较苦,但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技术、经营、资源保障上都走在了产业的前面。宏福不是靠数量取胜,而是靠不断创新引领磷肥产业的发展。未来,资源和运输问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要生存就要练好内功,要坚持科学发展,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将企业产品与农业需要联系起来发展,将人才培养纳入当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对于国家管理部门来说,未来也要做好宏观调控,严格新建项目的审批,控制好化肥生产规模,保证市场供需稳定,为化肥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坚强后盾,不能让化肥工业的未来依靠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磷矿来支撑。

第六,媒体对化肥工业的发展要进行正确引导,报道要留有余地。如转基因大豆的发展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值得思考的;目前五花八门的肥料是否经得起农业考验、市场考验;缓释/控释肥的开发,这些肥料施入土壤后,一些材料能否降解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今后媒体要为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报道,宣传口径要一致,在宣传上把好关。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29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