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钾盐区域分析与开发建议

网友投稿  2008-10-24  互联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

钾资源可分为固体钾资源和液体钾资源。世界上钾盐资源主要存在于古代海相、海陆相蒸发盐盆地中,中国目前找到的钾盐主要是陆相,海相还未破题。

中国钾盐分布区域分析

———塔里木盆地。该盆地是中国多期强烈成盐的典型,在塔里木西北部中下寒武纪膏盐盆地分布面积大于20万平方公里,膏盐层厚达700余米。

———滇西-羌塘盆地。西部和东南部有晚侏罗纪、白垩纪和古新统-中新世含钾盐盆地发育,同时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油气集中区;在中亚-地中海地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已发现钾盐矿床,在墨西哥也发现钾盐矿床;在滇西南部发现巨型钾盐堆积。

———上扬子盆地。上扬子盆地也是中国多成盐期盆地,且以海相为主。据统计,该盆地储卤层分布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知储卤构造159个,潜在资源量达到302.65亿平方米,可采资源量达22.16亿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储卤层卤水含钾较高,其氯化钾含量达1亿吨以上。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除现代盐湖氯化钾资源量达7亿多吨外,在柴达木西部,从渐新统至上新统均见及不同厚度石膏、钙芒硝、石盐沉积。在油气勘查中,发现地下卤水,其含盐量和含钾量由老至新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氯化钾含量达到了0.4%~0.6%。同时,地下卤水中富含硼、锂、铯、碘等,据圈定地下卤水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估计氯化钾含量4.9亿吨、三氧化二硼含量1.15亿吨、锂盐542万吨、碘265万吨,可能成为地下柴达木综合性钾湖。

———鄂尔多斯盆地。该盆地具有适宜的封闭古地理环境,形成3万平方公里石盐盆地,其中石盐厚度可达159~183米。该岩盐盐芯地球化学显示好,并已经找到钾盐层。

中国的找钾方向

当前,钾盐已经列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重点勘查矿种,寻找新的钾资源、争取取得重大突破,是地质科技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从国家战略层次考虑,提出建立由国内钾肥生产基地、国际钾肥市场和中国在境外的钾肥生产基地三大支柱构成的钾肥资源稳定供给体系,增加国家对钾肥市场的调控能力,以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必须加强在中国古今盐盆地找钾研究与勘查,重点要开展海相盐盆地找钾和油钾兼探,并兼顾陆相盐湖和地下卤水。中国对钾的需求量大,只有在中国海相地层找钾取得重大突破,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钾盐自给。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加大投入,组织专业化队伍,加强中国海相成盐盆地找钾预测和调查研究。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特点决定了中国成钾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就中国海相成盐盆地而言,中国中西部重点是滇西-羌塘、鄂尔多斯盆地,其次是上养子和塔里木仍具有成钾远景,宜作为今后中国找钾的主攻目标。要加大投入,并列入国家科技和勘查规划中,建立重点研究计划,大力组织专项研究,成立钾盐专业研究组织和地质队。

———落实油钾兼探措施。世界石油勘查表明,钾盐储量约85%集中在蒸发盐盆地内,几个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钾盐矿床均是世界在石油勘查中发现的,约占世界钾盐资源量的70%是先在油井勘探中发现其线索的。因此,落实油钾兼探是寻找钾盐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而且在石油勘探中兼探钾盐,国内外已经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岩屑、泥浆滤液及测井资料,即可取得找钾信息。因此,建议把油钾兼探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推广。

———将柴达木西部上新统和四川盆地下三迭系作为地下卤水(油田水)钾盐综合找矿评价主攻区。

钾盐资源开发建议

———中国盐湖具备建立国家级钾盐、锂盐、硼无机盐联产基地的资源基础。在青藏高原建立中国盐湖锂、硼、钾无机盐联产生态产业基地,这种类型也是钾盐湖的一种重要类型,国外从该类型提取钾盐约100万吨/年,而且可综合生产高价值的锂、硼等,值得作为找钾的一种重要类型予以重视。中国已建立钾盐基地———察尔汗钾矿、东西台钾镁锂硼联合产业、大柴旦硼厂和扎布耶盐湖锂(钾)等产业,并相应进行了大量盐湖地质和化工、采选等研究工作,有了较丰富的盐湖调查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积累,宜加强综合利用基础研究,为整体开发建立生态盐湖产业奠定基础。在新疆建立百万吨级硫酸钾产业的同时,筹划建立中国钾肥生产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鉴于中国特定的成盐过早地质条件和钾盐预测找矿的难度与长期性,建议建立国家攻关项目,成立钾盐专业研究和勘查队伍。同时,化工钾盐界也要鼎立支持,开展区域性钾条件与找钾前景预测研究与勘查,从古构造、沉积旋回、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古纬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多学科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物探和钻探验证,以科学地预测和回答中国含盐盆地的钾盐成矿条件和前景,提出符合中国地质背景下的找钾成矿理论和找钾、预测、评价技术体系,以期取得找钾工作的重大突破。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29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