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个走向自给、自主、自强的历程

网友投稿  2008-10-24  互联网

●三十年,一个走向自给、自主、自强的历程

●产能产量大幅增加 ●企业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

从1978到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国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在第二阶段中,中国工业完成的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化肥工业十分典型。

三十年,一个走向自给、自主、自强的历程

从1978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国的氮肥工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三十年时间,中国氮肥工业实现了产品从依赖进口到自给有余、技术从被人封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从以数千吨的小氮肥为主发展到涌现出一大批年产尿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三十年,中国氮肥工业走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过程,它的成长壮大不但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且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和重要的基础化肥原料,为中国农业发展和整个肥料行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氮肥行业一方面发扬以“自强、进取、团结、创业”为核心的小氮肥精神,一方面大胆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设备技术,促进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还不断向更广泛的其他化工产品领域发展。

就整个行业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氮肥工业站稳脚跟、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时期。三十年的发展,氮肥行业还成为整个化工行业甚至中国工业人才、技术、管理的输出基地,向其他领域输出了成千上万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债转股、所有制改造、企业上市的先行者。

三十年的发展还使得氮肥这个当年国家计划、政府控制的计划经济产品大步走入市场,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和发展,尽管氮肥还部分享受着国家的优惠政策,曾经只问生产不问销售的氮肥企业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锻炼成熟,扬帆远航。

产能产量大幅增加

回顾1978年,中国的氮肥供应,特别是高浓度氮肥供应尚处于严重不足、依赖进口的阶段。1978年当年,全国的氮肥产量(折纯)仅为752万吨,与2007年全国氮肥产量的4187万吨相比,大概为六分之一强。当年的尿素产量更是少得可怜,仅仅是378.8万吨,不足2007年全国总产尿素5368万吨的十四分之一。

三十年前,由于农村市场需求的迫切,中国国内的氮肥产品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之中,基本上是产多少、销多少的完全卖方市场,这种市场还被掌握在政府的单一渠道手中。那时候,化肥是要当成特殊的重要生产资料专门管理、运输和销售的。由于地位的重要和供应的紧张,氮肥生产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一直处于计划生产、统一销售渠道的政府管理中。有人曾经对记者说运化肥的车皮有时是需要军人看守的。在当时化肥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搞到化肥批条,对于某一个农业县市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高浓度氮肥特别是尿素产品的产量小,国家为了满足农业对高浓度氮肥的要求,只能动用外汇大量进口。仅1982年到1987年6年间,中国就进口了2400万吨尿素。为此,国家付出了近30亿美元外汇和给经销商的巨额补贴。

三十年过去,再看目前的氮肥供求确实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尿素产能已经达到5600万吨。尿素产品变净进口为净出口。随着产能和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尿素产品不仅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出口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出口量逐年增加,并对国际市场化肥价格和供求产生一定影响。从2000年起,中国尿素开始跻身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3年,中国尿素出口达到273万吨,创造了近年的第一个出口高峰。中国化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发展方向。按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国内尿素累计出口了525.1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国家对尿素出口政策的变化,也完全能够看出国内氮肥产能的快速增加和出口实力。为了鼓励出口,国家一度对尿素产品出口实行退税政策。到2004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暂停尿素出口退税政策。而为了进一步抑制出口量,保障国内市场的充足供应以稳定化肥价格,2008年化肥出口关税全面上调。时至今日,尿素产品的出口税最高已经达到185%。从大量进口到大量出口、从很少出口到大量出口,再到国家以税收工具抑制出口,这不但反映出国内尿素产能、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反映出国家发展大思路的进步。

提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氮肥企业的发展变化,在前不久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氮肥工业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行业干部职工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支农为己任,历经艰辛,志在发展,使氮肥工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发展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国,实现了中国从氮肥依赖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企业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

1978年,全国氮肥企业接近1600家,但合成氨的产量却不足1200万吨,平均下来,每家企业的合成氨年产量不足万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就难以下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与三十年前小氮肥厂覆盖全国各地农业县的情况相比,现在的氮肥企业个数减少了1000家。同时,合成氨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三十年前的5倍。通过三十年的竞争、改造、发展,企业生产装置的规模都扩大了,上新项目的规模门槛提高了。在资本运营、兼并重组、横向联和等多种形式之下,很多原来的小氮肥企业长成了氮肥工业的参天大树。湖北宜化集团这个1977年建厂时总资产仅1359万元的最后一批小氮肥企业,生产能力仅为年产1万吨合成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宜化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代表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化肥制造商。旗下拥有20多家法人企业,其中两家上市公司,4家中外合资公司,拥有50多种产品。当年一个不起眼的小氮肥企业已经变成总资产23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160多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的全国五百强企业。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三十年来氮肥行业的企业规模平均增加11.7倍:到2007年氮肥企业有550家,比1978年减少了1048家;平均单厂规模达到9.4万吨,是1978年的12.7倍。

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长大,氮肥行业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到2007年,全国范围内合成氨产量超过18万吨的企业有73家,全年累计合成氨产量2294.9万吨,占合成氨总产量的44.4%,平均单厂产量31.4万吨;尿素产量超过30万吨的企业57家,全年累计生产尿素3026.8万吨,占全国尿素总产量的60.6%,平均单厂产量53.1万吨。很明显,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市场的竞争淘汰,加快了企业的整合和规模的扩大,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从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对中国的工业而言,是站在从无到有基础上的一个快速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氮肥行业极具代表性。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29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