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的努力下,中国玉米最近有了自己的分子“身份证”,这标志着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已构建形成。
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介绍,目前此项技术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它成功地应用于新品种区试、审定和种子质量监控等方面,并对品种权保护和在品种权纠纷案件中的司法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上节约了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过去的做法是每年抽检,田间做试验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出结果,如今有了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当天检测当天就能出结果。在科研方面,指纹库里已存有3000多个品种,包括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约300个,国家和主要玉米省份区试和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玉米品种1000多个,主要玉米自交系和有代表性的开放授粉品种、稳定群体和农家种1000个,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数量急剧增加,也伴随出现了品种多、乱、杂现象。每年参加国家玉米区试的品种数百个,参加各省市区试的品种数以千计,新审定的品种数以百计。同时高频率使用少数骨干自交系使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从而加大了利用外观形态区别不同玉米品种的难度。这一方面给品种和种子管理部门、品种保护部门以及广大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带来诸多不变;另一方面也给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可乘之机,经常出现一品多名、一名多品或以未审定品种充当审定品种,以劣充好或在品种区试中和审定后更换杂交种亲本,改变品种特性等现象。而这些用常规的形态鉴别较难识破,但是通过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就能发现这些问题。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是从分子水平上为每一个品种确定一个身份证,克服一品多名和一名多品的现象,因此构建我国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对规范种业市场以及对玉米新品种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