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难选择 如何抉择

网友投稿  2008-07-04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郑红艳

化肥行业目前面临的环境极其复杂多变,仅就国内而言,一方面原料价格持续高涨,另一方面为控制化肥价格上涨,国家出台了化肥最高限价及征收高额关税、减少出口、增加国内供应量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该何去何从?近日,记者采访了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岗。

《农资导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作为磷复肥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李如岗: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供求失衡和成本大幅攀升与产品价格不能上涨之间的矛盾。

首先来谈谈供求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磷肥产能扩张很快,目前一铵和二铵产能都达到1000万吨以上,2007年全年我国一铵产量达到880万吨,而二铵的产量为686万吨,远远超过国内消费量。去年,由于国际分流一部分,国内供求基本平衡。但是今年国家实行高关税政策后,国内磷铵基本没有了出口的可能性,这必然会带来国内供应过剩,从而形成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价格下降等一系列市场反应。当售价低于成本价之后,企业就只能停产,这对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正值国内磷铵消费淡季,市场需求停滞,几家大磷肥企业都面临着极大的仓储压力和资金压力,处境比较艰难。

其次就是成本上涨与价格受限的矛盾。今年磷肥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在一年时间内,硫磺价格涨了10倍以上,目前中国进口硫磺到岸价已达到800美元,运到企业达5600多元/吨,而且世界的硫磺供应近两年都处于紧张状态,价格不可能回落。我们最近核算了一下,硫磺已占到磷铵成本的60%左右,仅此一项就增加成本约2300元,再加上合成氨、煤炭、电等其他价格上涨因素,目前一吨磷铵的成本价已达到4950元左右。但是面对成本的大幅上涨,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农民购买力差的限制,企业根本无法实现正常的成本转移。据了解,在今年的化肥价格上涨后,很多地区二铵消费量大幅下降。

目前的磷肥产业链已陷入一种困境:下游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投入不断增加而无法转移成本;中游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农民又无力购买;上游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又不敢提高粮价。各个环节相互牵制,无法实现正常的压力转移,形成一种多难的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当压力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必然爆发出来。

因此,目前的多难格局不仅是对企业的考验,更是对国家的考验!

《农资导报》:面对这种境况,你希望国家政策该如何引导,而企业又该如何突围呢?

李如岗:从政策层面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第一,对化肥企业进行补贴,降低化肥价格,让农民用得起;第二,扩大化肥淡储,减轻磷复肥企业的仓储及资金压力,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第三,适量出口,分流资源,保证国内磷铵供求的平衡;第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民购买力。

而从企业内部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突围:首先是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资源型企业来说,大力提高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均衡成本压力。其次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是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目前我国大型国有化肥企业基本都是以生产基础性产品为主,如二铵、尿素等,而在二次加工方面延伸不够。我们正在尝试与合作较好的经销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在专用肥生产上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实现生产向目标消费市场的转移。我们已与山东济宁天力农资公司和河北省农资有限公司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下一步将把这种合作模式进行复制,在东北、中原等地筹建新的合资公司。

《农资导报》:如何看待硫磺价格暴涨?从中应该引发怎样的思考?

李如岗:在过去的一年中,业内人经历了硫磺非理性上涨的压力。作为原料,硫磺不应超越磷矿而成为磷肥成本构成之首,因此,目前的成本构成是十分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硫磺价格暴涨,是其特殊背景造成了供求的失衡。首先,硫磺是资源垄断性产品,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中东等石油、天然气产地,这就导致了中国不得不依赖于进口;其次,去年加拿大硫磺减产,而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对硫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国内磷肥工业盲目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对硫磺的刚性需求,导致2007年国内硫磺缺口高达90余万吨。但是,随着我国石油、冶金、硫磺提炼项目的投产及硫铁矿制酸装置的再度利用,硫磺供应的被动局面将会得到扭转,价格将会实现正常回归。

这一轮硫磺价格上涨,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产业的盲目发展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在国内磷肥大肆扩张中,也许谁也没想到硫磺会成为我们的一大瓶颈,因此,有计划、有秩序、有目标的产业扩张才是需要提倡的。二是结构单一会让我们没有退路。前些年,硫磺价格低廉,许多磷肥企业纷纷放弃硫铁矿制酸而改成硫磺制酸,从而形成对进口硫磺的极大依赖,在价格谈判上失去话语权。三是进口硫磺联合谈判该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国内进口硫磺价格过高,企业分散采购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农资导报》:对于磷肥的出口问题,国内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你刚才提到了磷肥要适量出口,对于适量,该如何操作呢?

李如岗:国家采取措施控制磷肥出口是有必要的,但是控制出口要“软着陆”,不能“一刀切”。因为从目前的国际价格来看,中国磷铵是高价出口,可获得丰厚的利润,正好让企业用来补偿国内销售造成的损失,以维持国内市场价格的平稳,让农民用上便宜肥。

如何做到适量,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想到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办法。但是“适量出口”应该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好办法。至于操作性,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7-04/29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