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假送科技真卖假种 看伪“科技下乡”伎俩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3-18  互联网

□李鑫

近几年伪“科技下乡”让不少农民朋友上了当。在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些“专家”的骗人伎俩。

假麦种这样卖给农民

河南方城县独树镇稻谷田村村民这两年过上了不愁吃喝的好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最想见到的不是大腕、明星,而是能够下乡传授科技知识的农业专家们。2007年8月的一天,村来了一批送科技下乡的“专家”,领头的一位手里还拿着据称是河南省农业厅颁发的“农艺师”资格证。大喜过望的村长王克民通过大喇叭集合乡亲们到村委会听“专家”讲课。“专家”推荐了一个据称是绝对保证村民丰产丰收的新品种。凡是购买该品种的村民均可享受到免费技术指导和服务,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农药,还可以保证按照麦种的价格回收小麦。尽管麦种每公斤5元,村民还是一下子买了1000多公斤。临走时,专家留下了电话号码,叮嘱他们随时联系。大约两个月后,这批“麦种”要么出不了苗,要么出苗很差。可让村民和王克民着急的是,“专家”的手机都打不通了。王克民隐约意识到:自己和村民可能上当了。让他们更意想不到的是,这批人在方城县租赁十几辆出租车在很多乡镇开展了“科技下乡”活动,大约销售了10万公斤麦种,这些麦种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

惊恐之下,农民按照发票上留下的经销商名字跑到县城讨说法。而真正销售种子的是周口商水的一家公司,该公司以人生地不熟为由,找县城的这家公司合作经营。由于是由商水公司选派人员进行销售,且销售的种子也是商水这家公司生产的,对于送上门的生意,方城县的公司老板便与来自商水的某公司签下合同,开始“合作经营”。

由于销售种子用的是方城某公司的发票,麦种出现问题后农民自然找方城某公司讨说法。而受雇于商水某公司的一干人等早拿着钱走人了,只留下方城某公司独自面对情绪激烈的农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当初打着“科技下乡”大旗的“专家”也一同“蒸发了”。事后,方城某公司老板通过打听才知道:那个负责销售的商水某公司经理只是承包了商水某公司种子销售工作的一个农民,此人是一个长期从事“科技下乡”的专业户。

方城某公司心有不甘又找不到“专家”,在赔偿部分农民的损失之后找商水某公司谈判,这时该公司老板音信皆无。

“科技下乡”的骗术

商丘东部的几个县一直是商丘市小麦种子主要生产地区。夏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小麦种子生产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很是红火。据当时参与麦种销售的人士讲,一开始他们只是推着自行车将自己和邻居家收的麦子经过精选之后推销到附近的亳州、淮北地区。到90年代之后,他们才开始大规模造假。吃尽了苦头的苏北、皖北的农民彻底抛弃了卖给他们假麦种的经销商,而这些经销商也彻底抛弃了夏邑。

一些人从多年经营假麦种的经历中总结了一番“经验”,便走上了“科技下乡”的道路。而且他们宣传推广的“新品种”也从小麦扩大到玉米、棉花、辣椒、大豆,又从种子领域发展到农药、化肥领域。据称:他们中的先行者曾经为当地一家化肥厂推销一种名为“叶面宝”的液体化肥。这些精明人士立刻体察到农资市场是多么广大,而农民又是多么容易被骗。发现“商机”之后,他们便加入“科技下乡”工作中来。

他们一改过去“单打独斗”为“集体推进”。第一步,他们先找一家公司作为种子供应商,再把一个老品种换上新名字,选定一个县;第二步,统一购进目标县的手机卡,印制好名片和宣传单,而后包上出租车拉上种子,拿上伪造的农艺师资格证直接进村;第三步,以“科技下乡”为名推销质次价高的种子。这些以“专家”、“技术人员”身份出现的制假、售假人员拼命夸大“新品种”的优势,并以回收小麦、免费提供化肥、农药等为诱饵诱骗群众上当。当看到群众动心之后,便拿出早已伪造好的所谓技术服务合同煞有介事地与农民朋友签订。临末了,还不忘把手机号码、名片留下,让农民不起疑心。最后,收钱走人。

2005年,商丘市睢阳区毛固堆乡老贡庄村种粮大户李成玉和乡亲们买了“专家”送上门的小麦新品种“饿死牛”。“饿死牛”光长叶子不结子,农民们最终没有获得赔偿。2007年,李成玉又享受到了一次“一加一套餐”的上门服务。笔者查看老李买的麦种和化肥之后坦言,他们可能又上当了。

治理伪“科技下乡”刻不容缓

对打着“科技下乡”名义进行的违法行为,河南省农业和工商部门已有所警惕,一些地区的监管部门已开始干预,但伪“科技下乡”猖獗的势头还没有减弱。笔者在商丘某县农业局向该局通报相关情况时,该局领导坦言:对此情况有所耳闻,让人追查过,但没有抓住。

不仅是伪“科技下乡”在各地不断上演,一些伪“惠农补贴”项目也纷纷登场。虞城县发生的假“化肥补贴”事件,社旗县发生的假“棉花补贴”事件,还有平顶山某地、新乡封丘等地发生的假“玉米补贴”事件不断发生。在虞城县假化肥补贴事件发生后,农业部指出,在虞城发生的假“化肥补贴”事件反映了新时期骗农、坑农新动向,应该引起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高度警惕。

商丘市睢阳区工商局下属的李口工商所,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对伪“科技下乡”高压态势。不管是群众举报还是自己巡查发现的,均对违法者进行了打击,不仅查获了“饿死牛”销售者,而且查办了冒充“河南省农科院工作人员”销售假辣椒种子的案件。

伪“科技下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种业市场监管还有很大漏洞,另一方面表明当前农村亟需真正的农技推广服务。违法分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虚而入,对农民大肆欺诈。因此,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同时,要治理伪“科技下乡”问题。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3-18/29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