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年国审农作物品种介绍———水稻(二)

网友投稿  2008-01-15  互联网

编者按

2007年,农业部分别在11月14日、12月7日发布第928号公告和第943号公告,公布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的181个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

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经过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为农业主管部门向农民推荐种植品种。《农资导报》将通过种子专题分期向读者介绍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11月14日,第928号公告发布了52个水稻品种。

京福1优明86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京福1A×明恢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1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0.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6%,长宽比2.8,垩白粒率86%,垩白度16.4%,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5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08.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8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优9527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标9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2天。株型较松散,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长宽比3.2,垩白粒率24%,垩白度3.8%,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5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6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8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2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5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内2优6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8006

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下游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4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直,抗倒性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0.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75.9%,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4.5%,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35%(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6.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5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1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3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2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准两优1102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准S×R11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2.0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8.0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44.4粒,结实率83.0%,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3.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1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1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6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两优6326

选育单位: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宣69S×中籼Wh2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4.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20.0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78.7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2%,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1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3.7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2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协优728

选育单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1.1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3.2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43.4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3.0,垩白粒率66%,垩白度9.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5.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4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9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华两优1206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201S×T226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6.6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9.2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长宽比2.6,垩白粒率81%,垩白度11.2%,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4.7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9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2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新两优6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安S×安选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7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丰两优香一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S×丰香恢一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西省、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4.1%,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9.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7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3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K优213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K17A×R21-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4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3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株高120.8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2.2%,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7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5%(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5.6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6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1-15/29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