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增收,杜尔伯特县必解一道难题:奶牛,数量要增加;草原,草量不能减。
今年,难题破解。杜尔伯特县喜现“三多”:
草多--草原产草35万吨,比禁牧前多20万吨。过去的“斑秃”草原渐成“平头”,今又“长发”飘逸。364万亩草原,目前80%“郁闭”。
这多产的20万吨草,相当于禁牧前的1.3个大草原。能多喂8万多头奶牛。卖钱,能换回近一个亿。
奶牛多--存栏13万头,年产奶30万吨,比6年前分别增长5倍、10倍。
钱多--全县农民人均年畜牧收入2780元,占全县农村人均年收入的61%。
“熊掌和鱼兼得”草原禁牧和奶牛发展双赢
草原,要禁牧。奶牛,要发展。杜尔伯特发展经济的决策“一反常态”。
县畜牧局梁局长道出其中“秘密”。从2004年起,全县实施禁牧。数百年的“放牧”,一朝成为“舍饲”。
农民们不解、不认:自古以来,牛吃“走草”,让牛离开草原进圈,笑谈!牛吃啥?怎么活?连活都难,还谈什么发展,说什么增收?面对农民一串串问号,县领导使出一套套招数。
先解决奶牛“口粮”,再解决卖奶难。
牛的“口粮”咋解决?杜尔伯特的种植结构又“一反常态”:引草入田,引草入园。
引草入田:全县156万亩耕地,18万亩种青贮,2万亩长苜蓿,1.7万亩引植美国“大力士”甜高粱(一种优质饲料)。
引草入园:过去,家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子,种黄瓜豆角,人吃。现在,种草和苜蓿,牛吃。62户人家的半道屯,几乎家家苜蓿满园。全县四分之一的村屯,房前屋后改菜种草。
13万头奶牛的“口粮”不仅够吃,而且全是营养丰富的“细粮”。一改过去:“有什么喂什么”为现在的“缺什么喂什么”。
“口粮”问题解决了,为何奶牛饲养规模却多年“停滞不前”?
卖奶难,是主要障碍。
1998年,全县欠养牛户奶资2000多万元,农民集体上访、告状,“闹奶子”(“闹奶资”)。奶难卖,见不到回头钱,农民的心“拔凉拔凉的”,杀牛、卖牛,甚至有人发誓:下辈子不再养牛。
如何解决?
引进“吃奶”龙头企业。从2000年起,先后引进“伊利”、“妙士”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入驻杜尔伯特,进村收奶。先是一手钱一手奶,有多少“买”多少;后是建机械榨奶站,奶资直接入卡,农民在银行一划,就“划”出大把钞票。
从此,奶牛数量猛增,奶牛身价飞涨。2000年,全县奶牛2.6万头;2006年,存栏13万头。
过去散养牛,草原上“草没了、牛瘦了、奶少了”;如今,舍饲奶牛,草茂了,牛肥了,奶多了。
过去的“看牛看羊看干部,牛羊堆里找干部,没牛没羊换干部”的评价标准,变为现在的“看牛羊增量、看品质改良、看鲜奶产量、看青贮舍饲、看休牧禁牧”。
这,就是杜尔伯特人观念的改变。
淘汰“俩不顶一个的” 发展“一个顶俩的”
奶牛业出现可喜势头,奶牛每年以16.8%的速度增长。可杜尔伯特县委、县政府又“一反常态”:放慢牛数量的增长速度,实施“改良代次”。
原因,很简单。农民投入的成本一样,产出却大不相同。奶牛品种单一,产奶量有的“一个顶俩”,有的“俩不顶一个”,有的“事倍功半”,有的“事半功倍”。
如何让养牛户“事半功倍”,那就在发展数量的同时,要上质量。发展“一个顶俩的”,淘汰“俩不顶一个的”。
主管畜牧业的副县长张希发,道出缘由:改良代次,就是把吃得多、产奶少的牛,全部淘汰。该杀的杀,该卖的卖。为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这回,农民杀牛、卖牛,不再含泪了。
从2000年到现在,淘汰低产奶牛、黄牛8万多头。
现在这13万头奶牛,80%是优良品种。
品种质量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上来了。奶牛的年单产量,平均4.5吨,最高的,超过10吨。
目前,“伊利”收奶量达到日均400吨,年收奶量13万多吨。
以前养奶牛,“事倍功半”;现在养奶牛,“事半功倍”。
钱多养“大”的 钱少养“小”的
养得起奶牛的,大多都挺富裕。那些穷一些的人家怎么办?
办法也有:钱多的,养奶牛;钱少的,就养狐狸、貉子。
目前,杜尔伯特县有狐、貉70多万只,数量比原来增长了55%。
过去是奶牛业一柱擎天,现在是以奶牛为主,多元化发展。
杜尔伯特的狐、貉皮,有名气。全国每年收170多万张的狐、貉皮,有50多万张出在杜尔伯特,占了全国狐、貉皮交易量的近三分之一。
寒冬是收皮子的旺季,全国40多家原皮收购商“扎堆”杜尔伯特,一张貉皮能卖500多元。据说,全国最好的狐、貉皮,除了大兴安岭的就是杜尔伯特的了。
收购商一搭手,就知道是哪儿的。杜尔伯特的,给的价高。
农民养狐、貉,一年下来,也弄个几万。
到目前为止,今年全县约卖狐、貉皮50多万张,成交额两个多亿。
如今,杜尔伯特17个专业合作组织,专门负责家家户户的养殖工作,问题、难题,由协会出面解决,农民只需养牛,配种、市场对接等问题,不需再操心。
副县长张希发说,现在,畜牧业收入已占农业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末,奶牛达到20万头,产奶50万吨,实现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收入比例中,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日期:2008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