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2  互联网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又称疯牛病,是成年牛的一种致命性神经系统性疾病,是由非常规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海绵状脑病,这类病还包括绵羊的痒病、人的库鲁病、人的克-雅氏病(G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人的格斯特曼氏病(Gerstma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GSS)、貂传染性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以及糜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简称CWD)。

  地理分布和危害

  英国于1986年11月通过对病牛脑组织病理学检查而首次确诊了牛海绵状脑病,十年来,英国总共有161 663头BSE病牛,是全球(英国除外)的牛海绵状脑病总数的400倍。随后,爱尔兰、法国、瑞士、葡萄牙、德国、丹麦、福克兰群岛、意大利、阿曼和加拿大等国家都报道发生了牛海绵状脑病,其中德国、丹麦、福克兰群岛、意大利、阿曼和加拿大等国家发生的牛海绵状脑病的牛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牛海绵状脑病给英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的,刚开始造成的损失仅限于牛海绵状脑病感染牛的死亡和屠宰,由个体农场主承担因此而造成的损失,1988年8月后实施了部分补偿政策,随牛海绵状脑病病例的增加,许多农场主再次发现牛海绵状脑病,1990年2月起,英国政府采取了完全补偿政策。10年来,英国共扑杀了158 800头病牛,政府向牛的主人补偿1亿3千多万英磅,实际上,政府只补偿了每头牛市场价的一半。

  当流行病学确定肉骨粉是感染途径时,英国政府于1988年7月开始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饲喂反刍动物,这一禁令立即对炼制业产生影响,表现为肉骨粉的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大幅度下降,另一个影响就是增加了屠宰厂动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随即,牛肉及其产品的市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欧共体于1989年7月决定禁止从英国进口1988年7月以前出生的牛。后来又修改为禁止6月龄以下的牛出口,许多欧共体外的国家也纷纷禁止从英国进口所有活牛、牛胚胎和牛精液,有些国家还禁止进口牛奶及其制品。

  牛海绵状脑病还对人类和宠物食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1989年冬,英国政府禁止人食用含有6月龄以上的牛内脏的食物,这些内脏包括脑、脊髓、扁桃体、胸腺、脾脏和小肠。后来该禁令被延伸至所有哺乳动物、鸟类和宠物。这对英国贸易出口造成了极大影响。

  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公开宣布英国十几名克-雅氏病者怀疑与牛海绵状脑病有关,并有可能将全国的1 100多万头牛全部屠宰处理,英国将为此直接损失300亿美元。立即引起了全球对英国牛肉的恐慌,欧盟各国兽医专家3月25日在布鲁塞尔开会研究,结果以14:1的压倒多数赞成有必要禁止英国牛肉出口,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禁止从英国进口牛及其产品。为消除恐慌,英国采取了两项措施,超过30月龄的牛不许送往屠宰厂,拨款450万英镑用于研究牛海绵状脑病与人的关系。

  病原

  由于牛海绵状脑病和痒病同属于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且认为痒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原型,因此,对牛海绵状脑病致病因子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对痒病病原的研究。目前认为牛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为痒病样纤维(Scrapie-Associated Fibrils,简称SAF),这种纤维源自正常宿主编码蛋白(PrP),它的存在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一大特征,也说明是牛海绵状脑病的病原,它大小象病毒,可通过细菌滤器,但又有许多与病毒不一致的地方:

  第一,对理化因素如热、电离和紫外线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这就是痒病因子不因肉骨粉的炼制而灭活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是一种类病毒,传染性颗粒的大小为50-200nm,其核心部分是4nm的细小纤维状物质,传染性颗粒为胶化纤维素样碎片联合纤维(SAF)或称作棒状蛋白质性感染性粒子。因为还未确定该病原的特异性蛋白和核酸,所以病原的实态还不清楚。该病原对理化因素比一般的细菌和病毒抵抗力强,对甲醛溶液、紫外线不敏感;对强酸强碱有很强的抵抗力,pH2.1-10.5时,用2%的次氯酸钠或90%的石碳酸经2小时以上才可灭活病原,在121℃中能耐热30分钟以上。

  第二,机体对感染牛海绵状脑病不产生免疫应答,但不影响机体对其他感染的免疫应答,这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无免疫应答反应的性质是一致的,也是该病无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原因所在。很长的潜伏期,异常的稳定和缺乏免疫应答反应等特性是人们把这类病原体称为“非常规致病因子“的原因。

  流行病学

  牛海绵状脑病最早于1986年发生于英国,而实际上,早在1985年4月就有少量的牛海绵状脑病发生。

  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含有被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反刍动物蛋白的肉骨粉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传播媒介。

  牛海绵状脑病在奶牛群的发病率高于哺乳牛群,这与品种的易感性无关,原因是两种牛的饲养方式不同。奶牛通常在断奶后头六个月饲喂含肉骨粉的混合饲料。而哺乳肉牛则很少饲喂这种饲料。

  牛海绵状脑病患牛的比例与牛群的大小成正比,牛群越大,就需要越多的饲料,那么购买被污染的饲料的比率就更大。

  47%以上的感染牛群只有一例牛海绵状脑病,18%的感染牛群有两例牛海绵状脑病,说明了牛群对外来传染源的感染水平很低。

  病例对比试验表明,小牛饲料中含有肉骨粉,是发生牛海绵状脑病的最大风险因素。

  牛海绵状脑病可实验性地感染狨(中南美洲所产的一种猴,属于灵长类)、鼠、牛、猪、绵羊和山羊。将牛海绵状脑病患牛的脑组织匀浆脑内接种和腹腔接种狨,46-47个月后出现神经症状,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具有牛海绵状脑病的典型病理学变化。从而证明了牛海绵状脑病的宿主也包括灵长类。灵长类感染牛海绵状脑病的时间是牛、猪、绵羊、山羊和鼠的两倍,比人的克-雅氏病传给狨的时间还长,是狨传给狨的三倍,这说明灵长类和其它品种的动物可能存在种间屏障。

  临诊症状

  牛海绵状脑病的病程一般为14天至6个月,其临诊症状包括神经性的和一般性的变化,神经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型。

  1.最常见的是精神状态的改变,如恐惧、暴怒和神经质。

  2.3%的病例出现姿势和运动异常,通常为后肢共济失调、颤抖和倒下。

  3.90%的病例有感觉异常,表现多样,但最明显的是触觉和听觉减退。

  大部分患牛(87%)出现的临诊症状可分为以上三种。这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病变相一致。

  而常见的的一般症状是体质下降(78%)、体重减轻(73%)和产奶量减少,大部分病牛保持良好的食欲。

  在临诊期的某些阶段,大约79%的病牛出现一种临诊症状和一种神经症状。经病理学确诊为牛海绵状脑病的动物,没有只表现一般临诊症状而无神经症状的。

  痒病和牛海绵状脑病在临诊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最大的区别是牛海绵状脑病很少出现搔痒症状。

  将病牛置于安静和其所熟悉的环境中,有些症状可得到减轻,尤其是感觉衰退这种症状。

  出现临诊症状几星期后,病牛因症状加剧而不活动并出现死亡。由于病牛的反复摔倒而出现损伤和不可想象的行为。大多数病牛在发病的早期就应考虑淘汰,从病牛最早出现临诊症状到死亡或被杀掉,少则两周,多则一年,平均为一至两个月。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牛海绵状脑病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也无生物学和血液学异常变化。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学变化都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

  牛海绵状脑病有三个典型的非炎性病理变化:

  1.出现双边对称的神经空泡是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这包括灰质神经纤维网出现微泡即海绵状变化,这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主要空泡病变。牛海绵状脑病很少见有其他类型的大空泡,而这类空泡是痒病的特征性病变。

  2.星型细胞肥大常伴随于空泡的形成。

  3.大脑淀粉样病变是痒病家族病的一个不常见的病理学特征,牛海绵状脑病存在淀粉样病变,但不多见。

  分子病理学变化:除了痒病家族应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外,牛脑组织提取液中还含有大量的异常纤维(SAF),可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这对牛感染牛海绵状脑病的确诊非常重要。

  SAF容易纯化,可从正常的膜糖蛋白PrP中提取,PrP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尤其是脑组织。在痒病感染过程中,这种正常的蛋白经不正常的转录后修饰,从而具有形成原纤维的能力,这种修饰过的蛋白对蛋白水解酶具有部分抵抗力,聚积在脑组织中,常比正常蛋白的浓度高约10倍。




http://farm.00-net.com/yz/yn/3/2006-01-12/12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