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又称丝核菌茎腐病,蚕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主要侵染蚕豆茎基或地下部。茎基染病多在茎的一侧或环茎现黑色病变,致茎变黑。有时病斑向上扩展达十几厘米,干燥时病部凹陷,几周后病株枯死。湿度大时菌丝自茎基向四周土面蔓延,后产生直径1―2mm、不规则形褐色菌核。地下部染病呈灰绿色至绿褐色,主茎略萎蔫,后下部叶片变黑,上部叶片仅叶尖或叶缘变色,后整株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叶鞘或茎间常有蛛网状菌丝或小菌核。此外,病菌也可为害种子,造成烂种或芽枯,致幼苗不能出土或呈黑色顶枯。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具分枝,分枝处常有缢缩,初无色,后深褐色,菌丝宽度不等,宽处12―14um。菌核由桶状细胞结聚形成,初白色,后呈深褐至黑色,形状不一,常结合成块,直径l一10mm或更大。有性阶段生在深褐色菌丝上,形成灰色子实层,层内混生有担子,其顶抽出4个小枝,顶生单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透明,卵圆至椭圆形,大小8―13×4~7(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内越冬。翌春以菌丝侵入寄主,在田间辗转传播蔓延。该菌侵染蚕豆温限较宽,土温l0一28℃均能产生病痕,以16―20℃为最适,长江流域11月中旬至翌年4月发病。土壤过湿或过干、砂土地及徒长苗、温度不适发病重。该菌寄主范围广,国内已报道有80多种植物可被侵害,如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伞形花科、藜科、菊科、百合科等多种蔬菜。
防治方法 (1)轮作 提倡与小麦、大麦等轮作3―5年,避免与水稻连作。(2)适时播种 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3)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4)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5)育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m2 8g与10―15kg细土混匀,播种前取l/3铺底,2/3盖在种子上。(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40―50mg/kg,隔7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