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蚕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给下一代,是影响蚕业持续发展的大敌,尤其是给蚕种繁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5年柞蚕微粒子病发病极重,据调查,柞蚕种茧的病毒率由0.2%上升为2%左右,种茧合格率由原来的80%下降到4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蚕种质量,给蚕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损失。
1 危害程度
1.1 种茧质量明显下降 柞蚕种茧质量的好坏,不但和放养情况、品种纯度和茧质好坏有关,最主要的是病毒含量,再好的种茧病毒含量高也不能做种茧。据统计,因微粒子发病重造成降级或转商的种茧达50%左右,给蚕种繁育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生产原料茧质量差、产量低 由于微粒子病的上升,蚕农放的大茧产量明显降低,产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30%左右,而且茧质差。据抽样调查,大茧病毒率在75%左右。
2 上升原因
2.1 气候 气候条件与微粒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环境条件可间接影响微粒子病的感染和发病。在气象因子中,温、湿度的影响最大,有"热生老虎,潮生锈"之说,一般高温、多湿地区发病较重,适温干燥地区发病较轻。2005年辽宁省因高温、多雨、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柞蚕微粒子原虫的存活、增殖和蔓延,造成柞蚕微粒子病大量发生。
2.2 病原物 近年来微粒子病不断上升,病原物无处不在,尤其是蚕种场,本身就是病原物的大本营。病蚕、病茧和病蛾到处都是,稍微管理不当、消毒不彻底,这些病原物就会通过风、雨、昆虫和人为操作等带到柞叶或卵面上,造成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
2.3 蚕种质量 这几年种茧、种卵销售快,市场好,粗制滥制比较严重。种茧的投种量增加,吃树程度较重等原因,造成种茧质量不断下降,蚕的抗性降低,微粒子病发病较重。
2.4 栎粉舟蛾大发生 近2年蚕场柞树害虫大发生,尤其是栎粉舟蛾发生较重。调查发现,微粒子病虫除寄生柞蚕外,还寄生6科15种鳞翅目昆虫上,其中栎粉舟蛾和柞蚕交叉感染特别严重,致使柞蚕微粒子病发病较重。
柞蚕微粒子病发病的原因很多,还有山场环境条件以及镜检漏检情况等诸多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母蛾镜检,杜绝母体传染 镜检是检出微粒子病蛾、杜绝母体传染的关键一环,要严把镜检关。首先对镜检人员和制片人员进行培训,镜检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每个片子要求上、中、下层都看到,每片看3个视野,不能走马观花,为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对制片人要严格要求,不能用蛾尿或不成熟卵制片,制片要求准确、清晰。其次采取对检的方法,即每头蛾镜检2次。第1次由头部穿刺至腹部,挑出脂肪制片;第2次由腹部2、3环节挑出脂肪制片,分别由2名镜检人员检查;第3次在种卵催青前,每蛾取5粒卵提前给温出蚕压片,把漏检病毒淘汰;最后,小蚕采取单蛾育,即一蛾一墩树,一眠前每蛾取5头迟眠蚕压片镜检,淘汰病蛾区。
3.2 蚕室、蚕具要彻底消毒 养蚕室、制种室、镜检室及蚕具清水洗刷后,用3%的福尔马林在23~25℃下消毒,最后再用毒消散消毒,防止蚕病传染。
3.3 严格处理好病蚕、蛹及蛾等病原物 目选和镜检出的病蚕、蛹、蛾、卵及其它病原物,由专人负责清理、消毒。一般病毒蚕、蛹、蛾卵等用火烧掉,病毒片用次氯酸钠或浓盐酸消毒,装病毒蛾的产卵袋用沸水煮后再用,防止微粒子病的传播蔓延。
3.4 药杀蚕场 在蚕上山前3~7天用杀虫灵、滴滴畏等普遍喷洒1次蚁场。收蚁后马上药杀二把场和窝茧场,控制野生昆虫和柞蚕交叉感染。春种摘茧后对春蚕场全面喷洒来福灵杀灭柞蚕害虫和遗留的春茧。
3.5 卵面消毒要彻底 种卵在出蚕前用1%的氯化钠洗卵1分钟,用清水洗净后用10%的盐酸消毒10分钟,最后用3%的福尔马林消毒30分钟,使卵面彻底消毒,并防止再感染。
3.6 春、秋蚕场专用 用远离秋蚕场的工区放养春蚕,在秋蚕场周边不放春蚕,从而延长去年秋季遗留在蚕场内微粒子孢子的失活时间,切断接续传染条件,使孢子失去活力、失去感染柞蚕的能力。
3.7 严格分区,精心放养 小蚕单蛾育,大蚕双蛾育,及时淘汰镜检弱小蚕,发现微粒子病的蛾区及时移出场外销毁,防止微粒子病相互传染。放养要精心,提高柞蚕的抗病力,控制适宜放养量,防止蚕头过密、吃叶过重。
3.8 选用抗病品种 蚕场应繁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柞蚕的抗性,减轻发病。
总之,柞蚕微粒子病的彻底解决除需要科研部门大力研究外,还需生产部门严格管理,认真抓好繁、制种各项技术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促进蚕业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