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白花蛇,简称花蛇。为我国南方的一种大型蛇无毒种,全长160~190厘米,少数200厘米以上,细长,头似梨形。蛇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可食用,蛇肉有搜风胜湿、通经活络、定惊、强腰膝之功能。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脉拘急、湿脾不仁、骨节疼痛、小儿惊风。又可浸制五蛇酒供药用。背鳞除最外2~3行外,均为起鳞。生活时头背赭红色,唇部灰色,体背灰绿色或淡灰色,具有30余个略呈六方的深色大斑块,体的两侧也各有类似的较小斑纹1列,一般左右相称排列,与中央的斑块交错排列,腹面带白色。在颈、腹尾部有黑色与白色相间的宽斑纹,尾部有若干黑褐与红色相间的环纹。在体上还散布有不规则的呈深蓝色或蓝褐色小斑。从该蛇的整体看,略呈白花状,故又名白花蛇,简称花蛇。
百花蛇生活于海拔50~300米的岩石缝穴、山石脚下,或边草丛中或水沟溪岸乱石的草丛中。此蛇昼夜活动,以夜晚活动最活跃。活动范围不广,耐寒力差,约于11月至12月初进入岩洞、岩缝沙沟边乱石洞中冬眠。冬季气温在23~25℃时,仍能出洞活动。人工饲养,在室温10℃时,蛇即呈麻木状态,5℃以下能冻死。夏季白天气温在35℃以上,蛇多在石山下阴凉处活动捕食。以鼠类、昆虫、蜥蜴、鸟类为食。每年7月中下旬为产卵期,1年产1次,每次产卵6~14枚,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