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秋播期病虫害防治能有效控制秋苗期病虫为害、降低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春季病虫害防治压力,对保证苗全苗壮以及中后期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为确保我市夏田农作物安全生长,结合近几年麦田病虫害发生实况和秋季气候特点,提出2007年全市秋播期间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工作意见。
1、强化植物检疫,防止病虫传播秋播期间,各地要把好种子调运检疫关,特别是蓝田、长安等小麦全蚀病发生区,要采取有力措施严禁调换麦种。以免小麦全蚀病、麦田恶性杂草通过种子及病残体传播扩散。
2、抓好农业防治,进行生态调控。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深翻土壤、精细整地、施用腐熟粪肥、配方施肥等栽培措施,优化农田环境,培育健壮麦苗,提高小麦抗逆和抑制病虫草发生为害的能力。播前对种子进行清选、晾晒,对麦田进行机耕、深翻、耙耱,通过物理措施、机械清除,杀伤种子、土壤中的病、虫、鼠、草体和繁殖器官,减少病虫草侵染源;做好品种合理布局,调整压缩高感病品种,扩大耐病品种种植面积;根据当地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适当控制播期播量,做到适期精量播种,避开病虫为害关键时期和防止小麦密度过高,造成适宜病虫孳生的环境。
3、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危害
(1)做好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预防地下害虫近年来,我市郊县大力发展果树等经济作物,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大量施用有机肥,致使蛴螬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数量增长很快,连续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蛴螬已取代金针虫成为我市小麦地下害虫中的首要害虫,约占地下害虫发生总量的60-85%,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2006年秋季全市冬前小麦平均被害率为4.5%,较常年高出1.5个百分点,地下害虫基数较高的塬区、菜区麦田发生严重,缺苗断垄现象较为明显,严重田块缺苗率达到40%以上。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蓝田县平均被害率7.13%,最高24%,毁种面积5亩。针对这一情况,市植保站建议各区县植保部门抓住秋播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地下害虫的科学防治技术,号召群众严格控制地下害虫,确保小麦一播全苗。 土壤处理:对地下害虫为害较重、虫口密度达5000头/亩以上的田块,必须在播前进行土壤处理,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防治时可选用40%毒死蜱乳油500ml /亩、或50%辛硫磷乳油200ml/亩,拌成毒土均匀撒施;或选用50%辛硫磷颗粒剂2kg/亩,随种子施入。药剂拌种:对虫口密度较小的田块,可采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对地下害虫、红蜘蛛及小麦黄矮病混发区,可用75%甲拌磷乳油150ml对水5kg,拌麦种50kg。
(2)积极推广麦田冬前化学除草技术由于除草剂施用技术要求严格,群众对冬前防除杂草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以至于我市节节麦、看麦娘、多花黑麦草等恶性杂草在部分麦田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特别是近郊区县麦田杂草防除不力甚至弃防,不但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而且形成主干道沿线两旁麦田杂草多于小麦的景象,极大的损害了我市农业生产形象,有悖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西安农业、西部领先”的发展精神。经过市植保站近年来的试验、示范证明,冬前开展化学除草的效果明显优于春季化除,同一药剂冬前较春季药效高15%以上。一般西安地区12月上中旬以前,只要施药时日均温不低于5℃时,均可开展化学除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麦喜或使阔得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骠马或世玛等。施药器械优先推荐使用卫士WS―16型手动喷雾器(扇型喷头)或泰山―18BC型背负式机动弥雾机。
(3)普及推广农田害鼠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有夹打和水灌等方法。夹打,查出有效洞,选用弓形夹、踏板夹、吊、锁喉箭、鼢鼠雷、地箭等,对准洞口分布安放,定时查看及时收回死鼠。水灌,先将有效洞口挖成漏斗状,然后向洞内猛灌水。化学防治,常用鼠药有溴敌隆、氯敌鼠钠盐、敌鼠钠盐和杀鼠迷等。直接选购毒饵或按说明自配毒饵投施。另外也可选用熏蒸性杀虫剂磷化铝投入洞内,然后封死洞口,可有效地熏杀死害鼠。在进行种子药剂拌种、处理土壤及配制杀鼠毒饵时,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药剂处理后的种子和杀鼠毒饵,必须妥善保管,不要留做食用或饲料,以避免人畜中毒。
(4)因地制宜,做好冬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防控工作对于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冬前重发区,可进行小范围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溴菌腈、腈菌唑等。
4.抓好示范,推动全面防治市植保站根据全市粮食生产布局、小麦病虫草鼠害发生区域、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植保技术人员力量合理安排重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试验示范工作,要求在秋播病虫草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早确定防治示范点,落实防治示范用物资,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全面控制病虫草鼠害,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