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水稻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水稻快速清茬免耕栽培方法

网友投稿  2009-06-26  互联网

    一、早(中)稻

    1.大田除草灭茬 ①冬泡田。在抛栽前5天~7天排干水层,每667平方米用20%的克无踪除草剂250毫升加氯化钾2公斤,对水45公斤~60公斤选晴天进行喷雾,3天~5天后即可灌浅水施基肥。②冬闲板田。冬闲板田冬季不翻耕,开春后在早稻抛(移)栽前 20天进行化学除草(包括大田、田埂与沟渠路边)。大田每667平方米用20%克无踪除草剂250毫升,草多的田可以增加至300毫升,加氯化钾2公斤对水40公斤~60公斤选晴天排于水后进行喷雾。施药1周后灌水没泥至抛(移)栽前施用基肥时为止。③板田绿肥或板田油菜。板田绿肥在移栽前15天~20天,选晴好天气排干水,每667平方米先用20%克无踪300毫升对清水50公斤~60公斤加氯化钾3公斤喷粗雾于绿肥上,再将排水沟两边的泥土还原沟中。3天~5天后灌水浸泡,待泥烂时用泥浆糊好田埂。板田油菜后茬可接早稻、中稻。要求油菜齐泥或拔蔸收获,每667平方米用20%的克无踪250毫升对清水40公斤~60公斤加氯化钾3公斤喷粗雾进行化学除草。④其他冬种作物田。冬季翻耕后种植作物的田,不管是油菜、冬粮或蔬菜,来年早稻均不宜免耕。

    2.施基肥 墓肥的施用量:对冬闲田和冬种作物田。每667平方米施用磷肥50公斤、尿素25公斤,磷肥与除草剂同期施用,尿素在抛(移)栽当天施用。也可在抛栽前5天~7天每667平方米施用复合肥50公斤。碳酸氢铵因易挥发和流失,在免耕栽培中不宜作基肥施用。早春雨水多,施肥前先排干水,施肥后塞好出水口。早春如遇上好天气,杂草萌芽快,则应在抛栽前7天施基肥时加芽前除草剂1包进行除草。对冬种绿肥田,抛栽前留浅水,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公斤~5公斤加复混肥30公斤作基肥。

    3.育秧与抛栽 用353孔塑料软盘,大中苗抛栽。抛栽前一定要排干水,密度与基本苗要比翻耕田稍多,迟熟品种早播早抛的每667平方米密度1.8万蔸和基本苗9万苗~10万苗;早中熟品种或三熟制后茬田每667平方米密度2.8万蔸,基本苗18万苗以上。

    4.分蘖孕穗期管理 早稻抛(移)栽返青后灌水淹没泥面,每667平方米用氯化钾5公斤~7公斤、尿素5公斤加芽前除草剂1包混合撒施。维持水层1周后即自然落干,整个分蘖期以湿润为主。免耕早稻前期根系多集中于表土,因此,进入分蘖盛期后要求早晒田、重晒田,促根系下扎,预防倒伏。复水时根据叶色浓淡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公斤或复合肥10公斤作穗肥。晒田复水后对除稗效果不好的田须进行1次人工除稗,以免将稗草带入下季。病虫防治与常规翻耕栽培的方法相同。

    5.灌浆结实期管理 免耕栽培抽穗整齐,成熟期比常规翻耕栽培的早一二天。由于基肥与前期追肥都是面肥,后期易脱肥早衰,因此,始穗、齐穗期应分别追施1次面肥,每667平方米用谷粒饱1包加尿素一二公斤对水喷雾。同时为适应双季稻免耕的需要,早稻乳熟、黄熟期均应湿润灌溉,不能硬泥,更不能开坼。收获时齐泥割稻,稗草要连根拔除。

    二、晚稻

    1.大田准备 早稻收割后随即排干水,每667平方米用20%克无踪250毫升加氯化钾1公斤对水50公斤,在下午5时以后用粗雾对整田均匀喷雾,24小时以后及时灌深水淹没稻茬。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40公斤、尿素5公斤,可在抛栽前1天或后1天施下。移栽的可配合稻草还田,顺序是先喷除草剂后施基肥、撒稻草和移栽,抛栽的不能同时进行稻草还田。早稻收获时遇旱已硬泥的田,须延长淹水时间,待表土起糊做好田埂后才能抛(移)栽晚稻。

    2.育秧与抛(移)栽 晚稻免耕栽培的品种、大田用种量、抛(移)栽密度和基本苗等均与翻耕栽培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分蘖肥一般提早到抛(移)栽后活蔸时施用。抛秧采用353孔软盘育秧,通过施用烯效唑、苗床控水等综合措施,育好抛栽壮秧。需要抢季节抛栽的,在早稻收获的当天傍晚施药除草,施药24小时后灌深水浸泡二三天,抛秧时留浅水。抛栽二三天活蔸后进行常规芽前化学除草与分蘖肥追施,即每667平方米施用尿素7公斤~10公斤、氯化钾10公斤加芽前除草剂1包混合撒施。移栽的,可以在喷施除草剂24小时后灌深水,施好基肥,然后直接插秧。稻草还田的可拨开稻草栽插晚稻。

    3.分蘖孕穗期管理 移栽活蔸后至少要维持水层1周,确保早稻再生苗不能萌芽。免耕栽培的晚稻分蘖早而快,根系前期多浮于表土,应坚持湿润灌溉或间隙灌溉。够苗后及时晒田,复水后应强调施好复水肥,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倒能力。

    4.灌浆结实期管理 免耕栽培后期应注意补施穗肥和粒肥。在始穗和齐穗后1周分别用谷粒饱1.5包加尿素1公斤对水40公斤进行喷雾。


http://farm.00-net.com/zz/liangyou/shuidao/3/2009-06-26/4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