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俗称为“血痢”)、体重减轻以及盲肠的卡他性出血性和坏死性炎症为特征。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以2-3月龄发生较多,小猪感染后的发病率可达75%,死亡率5%-25%。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粪便污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康复猪的带菌率很高,其高菌时间长达数月,常造成该病在猪群中绵延不绝,也使消毒防疫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该病自然感染暴发时最初的1-2周大多表现为最急性和急性,临床上以出血性下痢为主,随后逐渐转变为亚急性和慢性,临床上以粘液性腹泻为主。
最急性型病例往往突然死亡,是猪群开始暴发该病的征兆。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粪便变硬,表面附有条件乳白色粘液,随后出现急性病状,迅速下痢,粪便黄色柔软或呈水样,1-2天粪便中混有较多血液和粘液,或有血块,体温升高达40℃-42.5℃,几天后下降至正常。病猪精神沉郁,皮肤苍白,粪便中血液、粘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组织碎片增加。病猪逐渐消瘦,腹部凹陷,最后可能衰弱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较轻,下痢,粪便中血液较少,而粘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较多,或者不下痢,粪便中混有较多血液而呈暗红色。病期较长,渐进性消瘦,皮肤苍白,生长停滞,死亡率较低。
剖检病变仅限于大肠,且常局限于结肠,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明显的白色颗粒。大肠粘膜充血、出血和肿胀,常被冻胶状粘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所覆盖,严重病例表层粘膜坏死,形成假膜,呈麸皮或豆腐渣样外观。
临床上根据上述症状表现与剖检变化,较易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猪痢疾必须与其他下痢性疾病相区别:猪病毒性腹泻以带浓腥臭味的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沙门氏菌病以小肠和大肠的出血与坏死为特征,肠道大肠杆菌病以不含血液或粘液的水样下痢为特征。
预防与治疗:
(1)痢菌净,肌肉注射或内服,每天1次,连续3-5天为一疗程。这二种药物常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按相同剂量拌料每月连续饲喂3天可预防该病发生。
(2)盐酸吖啶黄(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口服,每天1次,连喂2天。或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缓慢静脉注射(极量0.5克),严重者3天后再注射1次。
(3)加强清洁卫生与消毒,处理好粪便。
|